
文|張敏琪(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獨立研究者)
臺南美術館與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共同策劃的《時間眾像:給每個人歲月景觀》,是為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2025)的臺灣,提供直面社會結構問題的一種藝術觀點。展覽以生理、記憶與感知等觀點切入,呈現了臺灣、日本與美國各地藝術與高齡相交的多種可能性,包括創作、展演與社區營造計劃等。有別於傳統印象認為,年老象徵著肉體與創造力的衰退,此展覽試圖為我們展示另一種更具活力與多元的「高齡樣貌」,並扣緊時間的議題來建構出不同生命階段的景觀。
的確,年老並不等同於中止,只是藝術實踐的方式開始轉變。美國學者薩伊德(E. W. Said)便稱其為「晚期風格」(Late Style)——一種走向穩定保守或激進突破兩種極端的階段性現象。而法國學者薛佛(J.-M. Schaeffer)也為我們補充了不同文化對於藝術家衰老的看法:年老在東方,往往意味著朝向真正的藝術巔峰。但很可惜的是,這些觀察並沒有在此展覽中獲得印證,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被觀看的年老」。嚴格來說,展覽中的創作者大多為中生代以降,即使是在湯皇珍的行動計畫中,也是從更年長者的照護經驗中出發。也就是說,大家所呈現的是「創作中的年老」,而非「年老中的創作」。這樣的觀點是否能滿足年長者的失落?抑或是成為另一種關於年老的樂觀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