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tter Port 碎片港, 年度觀察報告

2021-2022 碎片港計畫觀察報告

文|邱俊達(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碎片港計畫發起人)

取自 TVAA 臉書頁面

「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是由臺南的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VAA)於 2021 年發起,以藝術評論為核心,「建構對話平台」與「發展串連合作模式」為方法,期建構「藝評書寫—論述實踐—機構串連」全生態系式的專業書寫暨實踐平台。

計畫的發起,鑑於當前藝評生產平台大多集中於臺北且多屬臺北中心視角,導致論述觀點均質化,抹消了地方藝文生態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因此,計畫意圖通過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書寫理念,打破地緣政治的框架,翻轉「中心—邊緣」的對立,以真實回應當前與未來藝術生態之發展。本文先就南部藝文生態近十餘年來變化進行簡要梳理,再闡述計畫推動兩年之情狀以及未來將持續改善與發展之方向。

南部藝文生態的兩階段轉變

臺灣南部藝術生態近十年的轉變,大抵可以兩個階段闡述。第一階段是在 2010 年前後,在新一批藝術替代空間/機構的興設下,如台南的海馬迴光畫館(2009-)、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2011-)、齁空間(2012-2018)、絕對空間(2013-)、台南藝術公社(2015-)等,在高雄則伴隨駁二藝文特區的發展而進駐的未藝術(2008-)、火腿藝廊(2004-2017)、伊日藝術(2014-)等,加上中青世代策展人、藝術家在南部積極奔走,不僅為地方注入大量活力,年輕、重視「團戰」的經營者,亦發展出高行動力的串連、支援的互助網絡,構成南部藝術生態有別於九〇年代尋求藝術展演的集結,而是活用社群媒體開展即時行動的社群。

隨著整體藝文環境、政策走向(重建台灣美術史(2017-)、新南向政策(2016-))、機制(獎項、藝博會)的變化,官方機構或是轉型(高雄市立美術館、屏東美術館),或是開館(台南美術館(2019-)、嘉義美術館(2021-)),積極投入地方美術史、關鍵典藏以及在地論述的建構工程,如高美館的「大南方計畫」(2019)、屏東美術館「未來潮」(2020)等;相較之下,民間機構則在年輕世代的進入(台南節點(2019-)、鼴鼠(2019-);高雄河南八號(2019-)、萬事屋 (2019-)、噪山(2021-)以及主理人的交替中,愈趨走向複合多元的經營形態,如通過國際駐村、藝術評論培力、大學合作等來開展國際視野與地方關懷。此外,像新濱碼頭「Free Open Day」快閃展演、「鼴鼠」性格化的潮店模式、海馬迴藝工隊與松果體操隊的計畫,都以靈活的經營策略回應藝術生態的轉變。

在此進程中,社群網絡再次開始鬆動和重組,呈顯出年輕世代的價值觀、藝術實踐觀念以及合作思維的改變;另一方面,藝術評論的角色持續被重新定義,從過往運用理論資源闡述藝術作品之表現與美學內涵的評論者、詮釋者,逐漸轉變為著重現象觀察、藝術交往、脈絡分析與多元方法的文化研究者,乃至在文字之外,通過策展和其他面向開展積極實踐的行動者。「碎片港」作為回應上述變化而生的計畫,希冀以藝術評論為本,以建構對話平台為旨趣,通過觀察、書寫、對話、論述來串連臺北之外的藝術空間和藝文工作者,一同展開在地藝術生態的觀察書寫,形繪臺灣當代藝術的多元面貌。

碎片港的啟動與運作

本計畫參考如台新獎觀察以及坊間主流藝術刊物所反映的觀察機制、評論方法以及論述價值後,以兩年期進行規劃,以利階段式推進與滾動式修正。第一年(2021)以建立核心聯盟夥伴、凝聚共識與願景、實驗平台運作效益為主;第二年運用第一年之累積,通過「關鍵觀察」來深化視野,並發展多媒介(專刊、社群媒體、影音媒體等)呈現與推廣,以實現專業服務平台之效用。

機構聯盟與觀察員邀約

計畫之初,團隊通過「10+2」模式——10 位跨世代(20~40 餘歲)觀察員+2 個南部民間藝術機構——邀集夥伴,並運用 TVAA 長年合作經營的藝評網站「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2011-),一同投身於南方藝術生態的觀察。第一年觀察員為許遠達、李書旆、蔣伯欣、簡子傑、蔡佩桂、邱俊達、彼勇・依斯瑪哈單、蔡宗祐、王瑀、施友傑、陳沛妤;第二年開始擴增為「16+2 模式」(16 位觀察員 + 2 個民間合作機構),新邀 7 位觀察員黃志偉、張敏琪、郭璧慈、方彥翔、陳嬿晴、劉邦隱、吳尚育,並區分為核心觀察員以及一般觀察員,前者深入參與計畫會議、論壇和書寫;後者則以自由觀察撰稿為主,動態性地捕捉藝術表現在不同社會背景和地方紋理中所產生的複雜性和影響力,為當代藝術重要的展演事件進行紀錄、建立檔案,呈現在地論述的多種面向以及內涵。

合作之民間機構為臺南絕對空間以及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提供計畫在軟體(觀察員推薦)與硬體(活動空間、經費等)的部分支持,以填補運作資源上的不足。此合作模式作為原型,亦期待未來能與更多關注生態觀察與在地論述之公部門和民間機構合作,建構計畫之智庫角色以及多元管道的近用服務。兩年間參與之觀察員,共有 27 位,來自臺東、屏東、高雄、臺南、臺中與臺北,兩年間在「在地論述」、「微藝評」、「會議紀實」、「論壇側記」、「年度觀察報告」等共產出近 50 篇。

觀察、稿費與發表機制

計畫初始設定之觀察場域係以臺南和高雄為主,外延至嘉義和屏東。不過,在實際進行時,不免感受到自我受限,因而擴大為「臺北之外」的藝術生態觀察。觀察員每兩個月進行一次觀察員會議,分享、交流各自觀察的「關鍵字」以及展演活動,相關討論內容則整理為「會議紀實」文章。書寫設定上,分為「在地論述」(2000字)、「微藝評」(500字)、「深度訪談」(2000字)等,以及為回應藝評書寫嚴峻的現實問題——稿費過低,以 3 元/字提供相對平衡的稿酬。以及,為促進觀察員多樣化的交流形式,後來再增加「田野小隊計畫」,赴澎湖、屏東與臺東等地踏查、跨領域對話以及創意田野筆記書寫。此外,每年的碎片港論壇作為年度觀察與在地論述書寫之重點發表活動,亦整理為「論壇側記」文章。這些文章在計畫運作期間陸續刊載於「觀察者」網站,並通過兩年一期編輯專刊,以紙本以及網站雙平台呈現。

2021 年:疫情下的自由觀察

計畫啟動時,新冠疫情的爆發約已一年,看似獲得控制,沒想到四月再度爆發「Alpha 變種病毒株」大範圍感染,許多展演活動被迫終止或取消,計畫遂調整為自由度較高的進行方式,觀察員依自身興趣進行,並在每月的觀察員會議中交流,最後以論壇分享「在地論述」書寫。

第一年論壇共舉辦兩次,第一次是 2021 年一月的「論述之後——在地論述與平台實踐」,旨在討論碎片港不只是單純的「藝術評論書寫」計畫,而更重視「在地論述」的工作以及「平台實踐」的角色。2021 年十一月舉辦第二次「碎片港論壇: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論壇」,以「流動的在地」、「風景與地方性」、「機構與機制變遷」三大主題進行觀察報告。

「流動的在地」有年輕藝評人施友傑因身兼藝術行政之職,便以此視角描繪南部藝術空間的在地意識與實踐的嶄新集結,特別是地方介入論述下,如何真誠「面對地方」的提醒;邱俊達試圖通過策展、評論以及所參與新濱碼頭事務的推動,來試論一種灣岸藝術與邊界美學的思考和實踐框架;「風景與地方性」有許遠達以「再寫生」為題,通過藝術史的視角探討風景繪畫與寫生的關係,以及藝術家李俊賢的實踐;「機構與機制變遷」有簡子傑從自己作為外來者、赴高師大美術系任教的身分,轉寫他對新濱碼頭藝術空間在年輕一代接手經營後的情況;蔡佩桂對高雄中生代藝術團體魚刺客在「建軍跨域基地藝術村」之進駐與發展出的特殊性進行探討,並對因空間拆除而需遷移之事件進行整體藝文生態的反思;另一位同兼藝評與藝術行政工作的年輕藝評人王瑀,則以空間經營與執行者的位置與簡子傑的觀察做出對話式的回應。

此外,反映觀察員自身關注的主題,蔣伯欣以一種哲學思考提出「元人」(mate- person)的概念,回應當代科技發展以及新常態下藝術生態與生命政治的複雜交織嶄;陳沛妤以當代工藝為主題,結合自身擔任助理的經驗,探討工具與當代藝術的未來連結。鑑於展演減少或不易觀察的狀態,蔡宗祐數篇微藝評稍稍補足了這方面的欠缺。他從藝術家的位置出發,從中點出創作技術、美學概念以及地方文化的多種辯證。

2022 年:開放聚焦的觀察機制

歷經一年多的草創期,以及疫情造成的混亂與重整,在第二年計畫中,團隊試圖以開放聚焦的運作機制來調整第一年多樣但發散而不易對話的問題。這包含設定「關鍵觀察」的四個主題,並以召集人制來邀集觀察員和凝聚小組以及書寫方向,乃至以田野小隊發展共同田野的經驗、對話以及創造性的書寫實踐等。此外,悉心整理的會議側記以及論壇側記,結合觀察員文章的閱讀下更能突顯各人的長期關懷。

四個關鍵觀察

本年度共有 16 位核心觀察員,參與四個關鍵觀察主題:「全球南方」、「新常態」、「機制」以及「海洋」,而因觀察員在過程中方向的調整,最終論壇以「3 個關鍵觀察+1 個外掛主題」整合來呈現,以下個別說明主要內容。

全球南方

召集人蔣伯欣以〈碎片港:流動聚合的在地實踐〉來闡述全球南方觀念所關注的「在地」發展與「美學政治化」、「政治美學化」的關係,並通過藝術史的視角來爬梳「南方意識」,結合「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以及「狂八〇」等展覽所帶出的「跨地域主義」之在地實踐的某種多邊方案。吳尚育以〈卡塞爾到林邊:幾則南方的變奏〉將他參訪「documenta 15」獲得的啟發,特別是一種「不為目的的相處過程(nongkrong)」的美學,結合屏東東港和林邊的田野踏查以及「盪——吳瑪悧個展」的觀察,闡述幾則南方的變奏。陳嬿晴以〈液態的維度——展覽性論述中的海洋與南方意識〉探討液態現代性與海洋和南方意識的關係,特別是在不同的展覽實踐所形塑知識模型的路徑。郭璧慈〈邊界思考:藝術家的移動與駐地〉,和地方美術的建置工作〉從自身任職於臺東美術館之角度出發,闡述臺東之地理和歷史特質,以及在當代的地景藝術策展中如何透過移動、重組和再敘述進行解殖,進而產生平衡內在南方的力量。

新常態與機制

召集人方彥翔以〈一則報告:後疫情南臺灣藝文生態觀察〉討論台灣疫情影響下南部臺灣藝文生態的過渡狀態,以不同案例觀視藝術家/團體/單位如何將自身實踐回應此「新常態」, 並在更深層面和更廣義的藝文生態交織,想像與探討朝向一種以南方角度的生態學思維如何可能。張敏琪以〈後疫情時代藝術報告書〉分析Covid-19所催生了的疫情下的藝術展演,特別以社群平台IG與網頁上運作「新冠美術館」為例,呈現疫情相關的種種創作,並反思處在某種平行時空的臺灣的現象。 在機制部分,蔡佩桂以〈當藝術進入教育:關於文化部文化體驗教育計畫的一些參與式觀察〉分析其近兩年擔任「文化部文化體驗教育計畫」南部地區召集人與推動過程中,看見部會之間的串連與合作的困難、矛盾,以此反思立意良善的「美感教育」與「共創」積極落實的可能性。

海洋

召集人黃志偉以創作者的位置探討蕭勤獎藝術家陳聖頌的創作美學,他在〈土地的精神:論陳聖頌繪畫中的繪畫〉分析陳氏自2004年革除現當代潮流意識迷思,重新回到繪畫、重新回望土地,並以雲嘉南沿海地區風景光色所表現與探索的繪畫性問題。 邱俊達延續灣岸藝術與邊界美學的討論,並以〈海境之南的碎語——灣岸藝術的近海十問(上)〉質問海洋文化、海洋意識與禁海令和近海渴望的關係,並試圖懸置未成熟的灣岸藝術論題,回返到基進的近海十問,以此思索在地論述的建構課題。陳沛妤駐地台東金樽數月,以此深入參與展覽活動和進行影像紀錄,她從這一位書寫女性創作者所展現的一種海洋包容性的特質。劉邦隱因計畫與團隊赴澎湖望安島針對藝術進駐之可行性進行田調,在〈追憶似海年華——望安島田野調查報告〉中他紀錄了對田調工作的種種反思性思考,以及對藝術進駐作為連結人與環境、創造共同生活經驗、促進社區互動的期許。

觀察 plus —邊緣性

今年論壇除了觀察員發表,亦加入十八位修習蔡佩桂所開設「批判性影像閱讀」課程之研究生參與發表,共同針對「邊緣的肖像.肖像的邊緣」進行主題探索與作品分析。「相對於主流的、一般的那些人物如何被生產為影像,而這些影像如何描繪對象的意義而擴張肖像的邊界?」(主題介紹),研究生分別以 何孟娟《魏斯貝斯公寓》、Rineke Dijkstra 海邊系列和李毓琪《幼小者》 、張乾琦龍發堂主題 《鍊》、何經泰《都市底層》 、「2022 看見跨性別攝影展」、楊登棋的《婚紗照》、姚紅《間隔一隻斑馬的時差》、張夏翡《下好離手》、網紅藝術家 John Yuyi 、張辰申肉身計畫《輪迴》 、滯留島舞蹈劇場 、汪曉青《母親如同創造者》、法國藝術家JR的塗鴉、許家維《神靈的書寫》、Thomas Struth《New Pictures from Paradise》系列、陳擎耀的創作等,來探討影像生產、性別、媒體與身體之主題,展現出年輕藝文工作者豐富、多元且獨特的論述觀點。

此外,這一年度不再受疫情影響,微藝評除了蔡宗祐的持續書寫,吳尚青、楊懸、邱俊達、張敏琪、陳嬿晴亦投入這方面的生產;新增的田野小隊計畫,更豐富了實踐上的豐富性、實驗性和平台性。

小結

碎片港運作兩年下來,著實展現出對南方藝術生態觀察的多樣性,也在相對自由的機制中,觀察員為自己的長期關懷乃至行動方針進行書寫,不為當前潮流、獎項提名和雜誌主題而寫。一個在地論述的產生,仰賴深入的在地思考、理論轉譯以及長時間的研究工作,對一些觀察員而言,兩年時間的觀察書寫僅是起頭,需要另一個兩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來持續在主題上深耕。

此外,微藝評與田野小隊的工作模式,回應的當前與未來藝評的某種樣態:對資訊的掌握、發布與回應的即時性,以及從文本與作品形式的美學分析轉向跨領域踏查交流和對話的學習。以本次田野小隊為例,蔣伯欣召集的澎湖踏查,集合藝術史、藝術家以及地方青年共同進行,形成彼此的相互刺激;黃志偉召集的屏東和台東踏查,更將藝術家的生命故事、信仰、風土的影響以及實踐計畫帶向大家面前,使得所謂的藝術生態不僅是一種觀看和言說,更是身體的介入與感知的銘刻。而此外,團隊在「年表」的編輯中,除了針對觀察員在會議以及書寫中論及的展演活動和事件,也呈現相關的藝術實踐如策展與論壇的策劃,突顯當前與未來藝術評論的多元角色。

「碎片港」以藝術評論為核心,「建構對話平台」與「發展串連合作模式」為方法,期建構「藝評書寫—論述實踐—機構串連」全生態系式的專業書寫暨實踐平台。這一使命絕非僅僅兩年可達成。因此,團隊需要通過更加積極的串連與觀察行動,來展現平台之特色與能量,邀請更多夥伴加入。在今年論壇中,18位研究生的參與以及對這一計畫表達興趣的回饋,都讓團隊深刻感受到當代藝術評論必須「平台化」以觸及、影響、連結更多面向,進而跳脫出單獨思辨的文字與思想工作,真正成為事件的觀察者、回應者、對話者乃至行動者。這不僅是藝術評論的未來,更是藝術未來行動的一環,持續與永續地流動聚合的在地實踐。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