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黃志偉/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暨所長)
本踏查行動的主要目的為:拜訪駐地都蘭的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工作室,以及參觀吳其錚個展——「土偶 to mi tingan sota 站立的土」。於觀展前,先由拉黑子老師介紹在都蘭月光小棧駐村的藝術家吳其錚,在都蘭駐村與當地阿美族祖靈相遇與交流的過程,當地的「土」與「為何是你(吳其錚)」之間的承諾關係,為駐地創作窯燒工作注入了作品的靈魂⋯⋯讓「土」站起來!
臺東都蘭田野小隊地圖

臺東都蘭田野小隊概念圖




進擊的田野小隊—臺東都蘭篇(邱俊達/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日期:2023.03.23-03.24
路徑:臺東火車站–>太麻里文創咖啡–>特選海產店–>都蘭民宿–>月光小棧–>都蘭.錦鸞越南美食–>拉黑子工作室–>金樽咖啡–>郡界遊憩區
天氣:晴朗
主持人:黃志偉
成員:黃文勇、張新匹、曾婉婷、莊家勝夫婦、邱俊達等
臺東,是今年碎片港新納入的主要觀察觀察場域之一。臺東的重要性,一方面與原住民當代藝術有關,另一方面,則與逐年舉辦的藝術盛事「南迴藝術計畫」有關。TVAA因相關研究計畫,這一兩年往返臺東已成為某種日常。我因居於臺北,參與不易,終於有時間加入志偉這趟以參訪藝術家吳其錚駐村個展「土偶」為主的愜意行程,講求效率的我,一度有想「排滿行程」,如參訪東臺灣研究社以及臺東大學老師的想法,但到了臺東之後,就變得隨性起來了。
以藝術之名來到臺東已是數年前。有一次也是志偉安排,以「新浜碼頭」的成員為主,晚上隨性歡愉的party活動,讓我體會到到原住民和「白浪」在對世界、生活和藝術認知的根本差異。每次過來,留下的都是一種既親近又遙遠的莫名的距離感。
3月23日,抵達臺東火車站後,與志偉等人會合後,到海產店與拉黑子夫婦一同晚餐,有種東港行的既視感。回住宿處續攤時,眾人開始聊到原住民當代藝術以及學院的現況。拉黑子談到這幾年在臺南藝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不斷提到原住民要往外走,要與西部的人、更多不一樣的人互動,才會有新的可能性。我很喜歡這個開放與追求多元融合的思維。
3月24日,我們先到月光小棧參觀「土偶」一展。藝術家吳其錚和謝育霓在導覽中說到三年來駐村的各種事件,如何促成這個展覽的發生,以及都蘭的土、阿美族的製陶文化的意涵,帶給我一種觀看藝術創作時慣常注意的風格、形式、美學等分析完全不同的審美經驗,我紀錄在一篇散文式的評論中【註1】。
這裡有一種很獨特的時間感,一切都不急不徐,緩緩的聆聽導覽、對話、到山坡上觀看窯和作品⋯,就在這種很慢的步調中,一切事物的距離開始改變,變得靠近了。我覺得自己應該要錄下那些對話,那些當下可以理解,但卻又不那麼清楚的觀念和想法,不過,選擇讓自己沉浸其中,也是一種有必要且重要的田野訓練吧。
【註1】文章名稱《土站起來的秘密在水裡在手裡在火裡在夢裡——吳其錚《土偶》的能量煉金術》,收錄於《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20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