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澎湖具有特殊的天然景觀,孕育豐富的人文資產,也曾一度舉辦國內最早的地景藝術節,碎片港組成田野小隊,由在地藝術家洪根深引路,長期往返於高雄、澎湖田調的青年藝術家張致中、返鄉文資青年吳鷗翔帶領,共同探勘了諸多沈船遺址、砲臺、燈塔、宮廟、外國人墓園,以及廢棄的戲院、工廠、石滬等,探尋藝術在特有的風土條件下,各種時空調度可能產生的碰撞與交會。(蔣伯欣/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負責人)
澎湖田野小隊地圖

澎湖田野小隊概念圖




進擊的田野小隊—澎湖篇(陳嬿晴/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專案人員)
日期:2022.10.20-10.21
路徑:馬公市–>保安宮–>西嶼西臺–>漁翁島燈塔–>大菓葉柱狀玄武岩–>二崁傳統聚落–>蛇頭山「日本松島艦沉船紀念碑」–>風櫃洞–>湖西鄉鼎灣村–>湖西鄉紅羅村
天氣:晴朗、寒冷
主持人:洪根深、吳鷗翔
成員:蔣伯欣、吳尚育、陳嬿晴、張致中
在田調的這兩日,因為澎湖冬季接近颱風等級的強風,船班取消,無法依原訂計畫前往離島,而有更多時間佇留本島。過程中我們一邊被強風敦促前行,一邊採取抵禦的姿態,逆風而行,當風強烈地迎向、附著於身體,似乎氣候對行程的干擾不再重要,而是印下了地方與身體的記憶。
第一天,在藝術家洪根深的引領下,從馬公市出發,前往西嶼鄉、白沙鄉、鼎灣村,我們走在保安宮與三百餘年的通樑大榕樹之間,穿梭於西嶼西臺的砲台基地、高牆和甬道,在聳立的漁翁島燈塔旁找到了隱匿在圍牆外的墓碑,在鼎灣社區中看見了洪根深繪製的壁畫。第二天,在「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創辦人吳鷗翔的帶領下,前往紅羅村,途經返鄉青年籌組的「離島出走」空間、東昇戲院、大光工業社等地。乘著臺灣第二波美術館運動的浪潮,本筆記嘗試從田調過程所採集:關於風、海洋、航行、物種、產業、文史、青年返鄉等能動性中,想像未來澎湖有一座美術館的可能輪廓。
【參考資料】「澎湖知識服務平臺」
創作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