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評論

如何理解他人──張韵苧的視覺觀察學

文|吳尚育

《100 個房間-李東陽》,2018,油彩畫布,100 x 100 cm,繪於英國

一路以來,張韵苧的創作一直是她試圖理解他人的方法。她邀請八年前一同在大學課堂旁聽的我為她撰寫文章,似乎也成為另一種她理解他人的途徑。

張韵苧於大學課堂學習之外,也與臺灣首位畢業自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的鍾敦浩,學習長達十年的時間,以每週逾三十小時的練習,逐步累積藝術解剖、動態速寫、戶外寫生、室內油畫等底蘊。鍾師的俄羅斯系統具對人民生活的關懷,再結合庫爾貝的寫實主義、盧西安.佛洛伊德、梵谷對她的啟發,張韵苧逐漸發展出以「人」為核心的創作脈絡。

在新竹就讀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與到鍾敦浩臺北畫室的往返期間,張韵苧開始捕捉描繪旅途中的眾生相。不仰賴照片,而是面對眼前世界,先以速寫記下,再以組構出的資訊,於畫室將作品完成。「旅程」系列描繪交通工具上各種人們等待及休憩的片刻,部分作品更展露歷史畫或宗教畫的畫面調度之氣勢,如創作於 2009 年、由畫面中央偏右的一位年長女性與周圍多位孩童組成的《旅程-小孩》,又或是《旅程-大人》中抱著嬰孩的女性,都讓人聯想到聖母的形象。在大家已習於低頭浸淫手機的當代,張韵苧對「人」的好奇更顯露其珍貴性。本系列由粗獷的筆觸構成,在濃厚顏料的堆疊下,組構出其對人觀察的印象再現,此種風格也延續在往後的創作中。

《旅程-小孩》,2013-14,油彩畫布,150 x 200 cm,繪於臺灣

延續「旅程」系列對旅程中所遇之人的關懷,「裸身計畫」系列則進一步回應盧西安.佛洛伊德對張韵苧的啟發,將人化約為赤裸的肉身,藉由顏料凝聚成的肉身,去接近人的本質。「裸身計畫」系列亦展現其寫實技巧及解剖學的常年累積,在人物尚著衣物之際,即能推測其下的身體結構,及該物理狀態下所透露出關於人的幽微訊息。

「裸身計畫」系列,2015,油彩畫布,180 x 150 cm,繪於臺灣

其對人的關懷更展現在於就讀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當代藝術學院(Lancaster Institut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ts, LICA)博士班的「100 個房間」計畫上。在本計畫中,她背著至少一公尺的大幅畫布,一一進入在英國念書時結識的人家中。先透過訪談認識他人,再將對這個人的印象及作為個人延伸的房間,凝結為她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在當次拜訪中完成。濃厚筆觸的累積,一方面是一種風格,另一方面則是在仔細觀察試圖理解他人之下「當時當刻」的材質見證,一種力圖理解他人所產生的「凹凸」。

在「100 個房間」計畫中被描繪的人,根據張韵苧敘述,多半來自優渥的家庭,因在英國學費所費不貲,並非人人皆能支付。然而,對這群人的描繪,卻也是筆者認為難能可貴的。在當代開始關注未被充分再現的人群,如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的過程中,生活富裕的一方常成為被刻板化或誇張(caricature)處理的一方。然而,傷感及其痛楚卻是不分階級的,不論是為柴米油鹽所苦,或是為自我存在感到迷茫,又或是因未帶到銀製領撐而需重新訂製的低落,憂煩各自不同,卻無法比較。也因此在許多時候過於「政治正確」的當代,「100 個房間」對觀察及試圖理解這群人的投入,更顯珍貴。正同張韵苧所自述:「我眼中無論是有權有勢之人或是我們稱為弱勢族群,他們在我眼中都是『人』⋯⋯,我喜歡聽他們的故事,喜歡畫下他們,享受我們在這個作畫過程中不用思考畫畫以外的事情。」

《100 個房間—— Leonie Robertshaw》,2018,油彩畫布,80 x 200 cm,繪於英國

「100 個房間」系列其中一個有意思之處,在於張韵苧讓被描繪者(她稱為 Sitter)自在地做自己的事,包含使用電腦、手機。她接受當代常見的、彼此身處同一空間卻不屬同一世界(現實空間-虛擬空間)的狀態,然而仍透過他們的姿勢、體態、房間,去試圖接近眼前的受繪者。

儘管「100 個房間」系列關注生活優渥的階層,若瀏覽張韵苧經營的臉書專頁,則會發現她對社會公益、階級、生活狀態的關懷。因而她在 2022 年與臺灣十個 NGO 組織合作(浪人食堂、逆風劇團、香香澡堂、重修舊好、友洗社創、五角拌、社區實踐、酒與妹仔的日常、新巨輪、一碼),為機構受助者如無家可歸者繪製肖像,則呼應著她的社會關懷。也在與 NGO 的合作下,使她更能接觸平時較難接觸的人群,進一步擴大她所能理解的人群的範圍。本次的合作最終以 2022 年初於台北「一碼 IMMA」舉辦的「縫隙裡的光——被遺忘者的肖像」作為呈現。參展作品濃厚的肌理堆疊,呼應著這群人所歷經的風霜與生命厚度。

《五角─美美阿姨》,「被遺忘者的肖像」系列,2022,油彩畫布,35 x 27 cm,繪於臺灣

當代社會中,人時常因為電子屏幕,忽略了眼前的風景,甚至人與人共處同一室時,也常各自沉浸於各自的屏幕中。在指尖不斷滑過一張張扁平的圖像,或演算法下越趨兩極化(polarization)的評論間,張韵苧試圖平等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的人們,其過程於畫布上所凝聚成的「凹凸」,或許正是對抗我們這個扁平時代所需要的。

「100 個房間」系列創作過程,蘭卡斯特大學學生宿舍

參考資料

張韵苧個人提供之論文等書寫材料(略)
張韵苧個人網站,http://yunchuchang.art/ (檢索於2023年6月15日)
張韵苧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5217643114 (檢索於2023年6月15日)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