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碩尹(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日期|2023.04.30(Sun.)13:00-17:30
地點|絕對空間(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205巷11號2樓)
主持|邱俊達(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發表人|方彥翔、白任翔、林心衡、邱俊達、吳尚育、許家峰、游恩恩、蔡佩桂、張敏琪、郭璧慈、陳沛妤、陳畇湘、陳嬿晴、黃志偉、潘洛均、劉邦隱、劉冠顯、蔣伯欣、鍾雨倫
簡介:
「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由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aiwan Visual Art Archive, TVAA)協同台南絕對空間、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於 2021 年發動,鑑於當前藝評生產平台以及論述觀點多為北部中心,因而邀集多位臺北之外的藝術院校學者、年輕藝評人、策展人等,一同通過對臺北之外藝術生態的觀察、書寫來構思「在地論述」與「平台實踐」的方法與內涵。
本次論壇為計畫觀察員之年度觀察分享,涵蓋全球南方、海洋、機制等主題,並由蔡佩桂以「邊緣」為主題的策劃創意評論發表活動,希冀通過現場講述與對話交流來建構更為動態性、生產性與行動性的論述實踐。
「碎片港論壇—全球南方、新常態、海洋、機制、邊緣」於 2023 年 4 月 30 日在臺南地區重要的藝文展演空間「絕對空間」舉辦,本次論壇延續過往以藝術評論作為核心目標,並且期許運用「建構對話平台」及「發展串連合作模式」的方法學,持續將能量投注於臺灣藝文環境之中。
本次的論壇參與者不僅包括原屬碎片港組織之成員,還集結臺灣各地致力投身藝文工作的各領域人士,通過五個子題的分類開展出各自獨到的觀察視角,從全球南方、新常態、海洋、機制到邊緣,除最後子題「邊緣」是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蔡佩桂帶領學生發表之外,其他子題皆交由計畫觀察員進行發表。可見計畫本身除了多元性之外,更呼應整體藝術生態發展的強烈氣息。
論壇以「全球南方」的子題揭開序幕,首先由碎片港計畫的共同發起人蔣伯欣,發表《碎片港:流動聚合的在地實踐》(關鍵字:地方性、流動、美學政治、跨地域主義),關注到疫情下臺灣當代藝術多面向的結構性變化,進而在當代策展呈現出趨向「在地」發展的現象中,梳理出三大項目作為討論主體。蔣伯欣提出的第一項,是以南方意識重估本地前衛運動的美學與政治,第二項則關注到美術館嘗試回溯解嚴後的本土化中,對於地方性的探討之在場與否,最後則提出當代性成為調度時空的多樣性方法,期許透過碎片港論壇的平台建立,開拓出在地實踐的發展趨向。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研究員吳尚育作為「全球南方」子題的第二位發表者,他以《從卡塞爾到東港:幾則南方的變奏》(關鍵字:南方、身體感、照顧)為題,延續過往關注的卡賽爾文件展脈絡,特別是在印尼策展團體「ruangrupa」主導策畫下生產出強調去神聖化、身體經驗的藝術氛圍。通過卡賽爾文件展的實際案例與臺灣 2023 年高美館「盪——吳瑪悧個展」及林邊的地方創生團體「大小港邊」做出結構式的連結,並期許能夠在觀察的步伐中踩踏出獨有的全球南方路徑。
第三位「全球南方」子題的發表人為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專案人員陳嬿晴,發表題目為《液態的維度—— 展覽性論述中的海洋與南方意識》(關鍵字:液態性、海洋性、南方性),發表中主要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展覽作為材料,通過不同展覽的實踐,拓展出如液態流動一般的南方詮釋,亦或是一種對地方性的多維度想像。
作為「全球南方」的最後一位發表人,來自臺東美術館典藏及研究的專案助理郭璧慈,以《邊界思考:藝術家的移動與駐地,和地方美術的建置工作》(關鍵字:解殖、移動、駐地)為題,她破題指出近年興起的地方美術史建構實踐,並舉出自身處的東部藝術是如何透過策展與創作實踐,導引出另一種像是解殖的觀念,重塑出地方自身具備主體的知識論和南方藝術能量。
第二場次為「新常態」與「機制」兩大子題,則由獨立策展人方彥翔以《一則報告:後疫情南臺灣藝文生態觀察》(關鍵字:新機構批評、新常態、南方生態學)打頭陣。他嘗試梳理出新冠疫情始末之歷程中臺灣南部藝文生態的觀察,提出諸多不同的案例如何回應「新常態」,甚至在更深層的面向,提出一種南方角度下的生態學思考。
第二位「新常態」與「機制」子題的發表人為獨立研究者張敏琪,其發表題目為《後疫情時代藝術報告書》(關鍵字:疫情藝術、Covid-19、後疫情時代),發表主軸以疫情對全球造成改變、以致催生出許多獨特的疫情藝術,並在遠端作業科技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以全新的風貌展出,例如數位化的新冠美術館,同時也點出臺灣也存在不少獨特的藝術表現。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所副教授蔡佩桂老師,則是「新常態」與「機制」子題的壓軸發表者,其題目以《當代藝術進入教育:關於文化部文化體驗教育計畫的一些參與式觀察》(關鍵字:共創、文化體驗、體制)嘗試與「藝術進入教育」的政策進行對話,蔡佩桂以自身實際深度參與「文化不文化體驗教育計畫」的經驗為例,探問藝術與教育之間的交會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展現?其是否具備共同創造更佳未來的潛力?
論壇的第三場次以「海洋」作為子題,由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系主任黃志偉發表《「土地的精神」—— 論陳聖頌繪畫中的繪畫》(關鍵字:沼澤期、表面、破綻、繪畫性)。黃志偉以出生於雲林北港的畫家陳聖頌為主題,關注到創作者革除當代潮流的意識與迷思,重新以單純的心境回到繪畫創作、回到土地。除了描繪家鄉的風景、地景外,還特別點出創作者長時間在自我與繪畫中搏鬥的狀態,並以同屬創作者的視角攜手剖析畫家創作下的繪畫性。
「海洋」子題的第二位發表者為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邱俊達,其發表題目為《海境之南的碎語——灣岸藝術的近海十問(上)》(關鍵字:邊界、海洋現代性),發表的命題始於對海洋與海島該具備什麼樣的認識、才稱得上一個島民此問開始,與海之間的邊界形塑出背後衍生的諸如政治、經濟等議題,海洋的現代性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建構。邱俊達通過海/島之間斷裂的經驗出發,重新思考在地論述的課題。
《海洋的包容性》(關鍵字:海洋、女性、移民)是「海洋」主題第三位發表者、獨立藝評人陳沛妤的發表題目,她通過講述自身 2022 年參與臺東金樽海灘的駐地生活、展覽經驗,並梳理自身身份在其中的轉變,更深度地去彙整自身進入其中因何種因素而產生共鳴,是如何地相似、又如何更進一步的融入其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生劉邦隱是「海洋」主題的最末位發表者,其發表以《追憶似海年華—— 望安島田野調查報告》(關鍵字:藝術轉動社區、田野調查、望安島、駐村、地方發展)為題,講述其執行的藝術進駐計畫的出發點,是替未來進駐藝術家提供更完備資源與知識,更提出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開展出超乎原先規劃的方法學,期許藉由此次的前置調查,讓藝術進駐不會僅止於地方的景觀化,而是能夠加深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
末場的發表以「邊緣」作為子題。此一場次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與美術系研究所之研究生進行發表,主題涵蓋影像閱讀、性別議題探討、媒體與身體之間的連結,通過精彩的發表及實體作品的展演開拓出多元角度的藝術觀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