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評論, Tainan 台南事

跳脫一個無盡的迴圈:「超級工程001—水管狂熱」張程鈞個展

評論展覽:【超級工程001—水管狂熱—張程鈞個展】
地點:台南絕對空間
展期:2023年1月11日 ~ 2月26日

文|莊棨惟
圖片提供|絕對空間

張程鈞的創作,擅長以有形的媒材對無形的事物進行撩撥及介入,例如他過去在水谷藝術的個展「吸尾流」中,便以「毀損國幣」的方式去挑弄國家的公權力。而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個展,他則以「工程」為題,以冷靜的展覽語彙陳述對家鄉的回憶,以及服膺經濟發展下所潛藏的生存壓力。

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選擇以空間裝置,重現回憶中穿越海岸堤防時所遇見的景象。從拾得物的收集分類、架設水管的施作圖,再到理論發想及內含素描草稿的書冊,藝術家構建了一套規律運作的系統裝置,而這如何發想、如何實踐的過程,即是本次展覽所指涉的「超級工程」。

展覽動機源自於藝術家在海邊的遭遇。看似寂寥平淡的沿海景色,卻日夜不歇地傳出抽水馬達的巨大噪音;看似了無生機的海岸,卻橫躺著龐大量體的水管不停地抽取海水。藝術家從身體經驗出發,帶著觀眾進入想像中的那片荒涼的、生長著仙人掌的海岸堤防。

刺耳的馬達聲與水流聲,被藝術家在展場中重現,環繞展場的水管及其中不斷迴圈的水流,則彷彿呈現著某種無可名狀的力量,連貫著藝術家的思緒──關於家鄉的工業區、沿海地帶的養殖漁業,以及飲用花蓮深海瓶裝水的日常生活。這看似毫無意義的水管工程、看似沒有出口的迴圈,除了表現出系統的徒勞無功外,也呈現著藝術家在本次展覽中意圖揭露的無力現實。

在展覽中的兩種工程

我認為,在展覽中「工程」可以有兩種被解讀的方式。第一種是「construction」,作為物質層面的外顯工程,包含了拾得物、熔接水管,或用鐵條、繩索將水管撐起的安裝;或是以黑漆、紅漆噴繪在水管外表,進行不同養殖漁業來源的水管分類;或是用彩色的索引標籤貼紙,在牆上標示出不同水管段落的漏水情形。

藝術家因應水管不同的口徑大小及變形程度,進行現場的焊接、塑形等調整。仔細量測並盡可能地讓水管延伸至展場空間的每一角落,像是在展場中蝕刻著電路板的線路,儀式性地將驅動水管的力量導引到整個場域中。

另外一種對工程的解讀則是「engineering」,意指塑造系統及迴圈的內在工程。藉由環繞著展場的水管裝置,藝術家同時帶入了三種不同系統的意象:一是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抽取海水,二是從花蓮海底所抽取的瓶裝飲用水,三是藝術家家鄉的工業區發展。那麼,我們該如何解讀這三種內在工程的關係呢?

張力與隱喻

對於在林園成長的張程鈞而言,抽取海水進行養殖漁業、又或是抽取花蓮深海的水作為日常飲用,這兩者之間似乎有一種跨越地理的隱喻關係。一方面象徵著湧動的經濟、一方面象徵著因經濟發展而犧牲的事物,藝術家選擇用繩索與吊輪,將成堆的瓶裝水和水管進行吊掛,表現出兩種水權的拉扯與張力關係。

而藝術家在展覽書冊中所描述的「水錘效應」,則進一步地詮釋了第三種內在工程,即工業區發展下的不可見影響。他寫道,當水管的閥門被突然關閉時會發生「水錘效應」,管路內的水流會因為物理慣性而持續向前,形成高壓的狀態而不斷地撞擊管路、發出噪音。這突如而來的張力(暴力),是藝術家每次試圖擾動社會、試圖介入系統(迴圈)時的遭遇,水錘的叩擊聲,就像是經濟發展的幽魂徘徊,不斷地叩門。

這又如同他在展覽論述中所寫的──「噪音的存在,並不會打擾看海的興致,但當意識到噪音存在的緣由時,那看不見的能量、權力及權利間的關係便一一浮現。」

有趣的是,在展場中藝術家放置了一張長椅,並將一段水管橫越跨放在長椅上。觀眾若是坐在長椅上、背靠著水管,便能直接地以身體感受水流在管路中所傳導的「力量」,感受看似平靜卻又躁動的隱喻關係。

難以言喻的鄉愁與跳脫迴圈的方式

綜觀張程鈞近期的創作,不論是在 2022 臺北獎入選的《給紅蝦山》,或是《水庫取水記》與《此地空拍三十萬》,我們都能看到他如何以一貫冷靜、節制的展覽語彙,看似漫不經心地,卻總是將對家鄉的情感扣合進核心創作中。

在本次展覽中,這些水管因為管徑粗度不同、彎度不同,需要花費藝術家大量的勞力進行焊接,才能成功地將它們在展場中拼接成一個迴圈,焊接在一起的水管,意謂著彼此緊密無法割捨的關係。藝術家曾經在展覽座談中提到,在家鄉發生的種種都不會有人去抗議,因為整個鄉鎮是如此倚賴著工業區的發展,此地生活的居民如同水管內的水一同被困在了迴圈中。

就連他自身,也感到自己並沒有身分或是權力去批評,因為雖然自身反對著工業區的汙染,卻又領著工業區的獎學金與補助,又或者是因為父親的工作與父親所引薦的水管師傅,在他的創作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因為理解彼此的關係是如此緊密、如此矛盾,當馬達開始運作、水流在水管裡奔湧時,噪音彷彿是藝術家的大聲呢喃,使整個展場被難以言喻的鄉愁籠罩。

那麼,我們該如何跳脫這樣的迴圈呢?或許我們可以從藝術家最後對展覽的處置方式,窺見其可能性。張程鈞選擇在閉展那天,將整個系統給破壞掉,將水管鋸開並將水引流出去,甚至將整套迴圈系統的水管,鋸成不同的截段來向觀眾販售。

張程鈞提到,他在創作這檔展覽時認知到了自身技術的侷限,因此決定聘請一位專業的水管師傅協助他將這些水管給連接在一起,而技術人員的協助,就像是古希臘戲劇中「機器神」的降臨,使得藝術家得以跳脫自己的內在邏輯。藝術家在創作中察覺到自己身分上的能力極限,並意識到這樣的難題不是他個人可以解答的,因此決定將責任、權力以及敘事權分享出去。

因此,若我們再回頭理解展覽的標題「水管狂熱」(Pipe Mania),這個標題源自於一個經典的益智遊戲,而遊戲的核心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漏水危機、一場緊迫逼近的災難。對藝術家來說,危機的號角是當他臨近海邊時所聽到的轟隆巨響,而藝術家的最終解決方案,就是將這樣的危機帶進展場、帶到觀眾眼前,並期望以眾人的力量去截開這樣的迴圈,將困在這股力量中的人們解放出來。


關於作者|莊棨惟
台中人,前美術館藝術行政,英國萊斯特美術館暨畫廊研究碩士。熱愛看展覽,希望為看過的展覽留下紀錄,才不會辜負藝術家及所有展覽執行人員的心血,期許能走遍世界看展覽、寫評論。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