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絜晴
淡水河的風穿過大開的窗,黏著水氣、黏著城市的喧嘩灌入不算太大的房間裡,打轉個幾圈,再沿著長走廊溜出另一頭門縫,咻呼呼,咻——呼呼,藝術家劉致宏拿起他如笛一般的陶作品,從身體裡呼出一口氣,幾個彷彿能看見形狀的、圓潤的聲音在房間裡竄動,隨著淡水河的風一起迴盪、飄散。
2023 年 1 月與 2 月,台灣藝術家劉致宏(1985-)分別在台北的安卓藝術(Mind Set Art Center)與台南的應力空間(Soil Space)展出兩檔有關聲音與陶作的展演,一檔為個展《蛇》,另一檔為與台南成功大學藝術中心合作的「駐校藝術家計畫」工作坊成果展《Make a Tone》。前者展出了藝術家從 2021 至 2023 年的多件作品,後者則是以錄像作品《協奏》和參與工作坊之學員的陶作品為主,兩檔的展出都能感受到藝術家對於陶、聲音、空間、環境的思考。如同訪談那日,我把玩著他桌上的幾個小陶笛,在陶笛的觸感裡感受土的細膩與粗獷,也在被吹響的陶笛聲中感覺空間正在隱隱作動,彷彿召喚,有些不在現場的事物被細小的風招了進來,身體裡曾在某處、某個時間留下的感知記憶,此刻被重新安置在當下的情境中。
聲音的空間,空間的聲音
「你知道嗎?生活中的聲音是空間性的。」[1]在談到聲音到底是什麼形狀時,劉致宏這樣說道。這句話讓人聯想到他曾在2019年發表的作品《聲音地誌:桃園》中,展出的《聲之形》系列【圖1】。[2]該系列與台南的陶藝工作室土星(Tu Xing)合作,[3]以拉坯技術製作陶的小型物件,每一個物件的造形皆為桃園海邊的一段聲音,將蒐集、錄製到的聲波圖為基礎,從中擷取部分線性的平面造形,轉化成渾圓的、看似正在旋繞與擴張的立體物件。材料混合了少許的海岸沙,在陶土的基礎上混雜著更接近地方的部分土質,並以此強化連結地方記憶的意圖。在這樣的創作方法中,引出了聲音可見與不可見的議題——如何感知並轉譯聲音?同時也在「陶」與地方「土」的融合中,隱約見得藝術家對於陶土這個媒材在使用上的考量。

聲音轉譯行動——從《聲音地誌》到《聲之形》
回溯至 2015 年到 2018 年的《聲音地誌》系列,劉致宏多以文字、素描、攝影與印刷品,記錄一處特定地方的聲音,這些紀錄相較於如實地喚起當下所聆聽的內容,更重要的也許是聆聽時的狀態與感受,一個伴隨時間而立刻遠去的聲音體感記憶。當《聲音地誌》發展至《聲之形》時,文字、影像等較容易作為存在證據的媒介變少了,降低更具說明性的、一目了然的訊息比例,被凸顯的則是聲音被轉化成具有重量感的物件,透過雙手拉坯而出的尺寸,保留著可被抓握的手感,形塑而出的聲波造形立體物亦從聲音稍縱即逝的特質中釋放,固著成具有雕塑空間感的樣貌,成為以造形先行的狀態。
聲音究竟還有什麼樣被詮釋、被意會的可能性?藝術家提及從多年搜集聲音素材的工具介面裡,意識到聲音被轉化成線性的、平面的既定模式,並試圖跨越那條將聲音平面化的波形線,我想,如何將不具形體的聲音轉化成可見之物,成為更具感受性的形式?應是藝術家在這個階段能給出觀眾的明確提問。陶土的高度可塑性,以及與一般泥土相近的質地,讓《聲之形》保持足夠的親近感,並且與取材的桃園海岸沙灘,有著相近的視覺和觸覺趣味,能夠想像在陶土裡摻入原生的、野生的沙土,有著指向一處地方的意圖,甚至作為一種實在的、土地的證據。不過,當這些特殊幾何造形的陶作品,如標本一般被支架撐在木桌上時,首先注意到的反而是那極簡的形狀,令我猜想可能是某個物件的局部,或者海邊的漂流物,在沒有閱讀其他文字訊息之前,較難意會物件造形與聲音的關聯,也好奇那摻入陶土中的沙土,如何使每一個物件變得不同?是否有辦法在藝術家尚未為我揭示時,便從作品的質地中感受到一處地方的訊息?對我而言,《聲之形》更接近一種「翻譯聲音」的造形物,在轉換立體造形上十分精巧、幹練,不過較難僅以從陶作品的視覺語言中感受聲音的召喚。
製造聲響的共鳴通道:樂器形式的應用
於個展《蛇》展出的幾件新作,是藝術家在2021年至歐洲陶藝中心(EKWC)所創作的系列作品,[4]比如《魔笛》、《魔笛:蛇》【圖2】、《魔笛:枯枝》、《蛇與鼓》【圖3】等,相較於《聲之形》,無論是造形或感知聲音的方式,都有顯著的不同,不再是以聲波作為聲音視覺化的參照,而是以當今既有的樂器出發,取其型或發音的原理,形塑出相應的樣式。比如《蛇與鼓》以奈及利亞伊博族(Igbo)的傳統拍擊樂器嗚嘟鼓(Udu drum)為原型,[5]結合空氣柱結構,將多條長型的、中空的陶器直立於檯面上,不同高低的深色陶柱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組意圖發聲的裝置,而《魔笛》系列則借鑑多種吹奏樂器,衍生出帶有吹嘴且樣貌各異的長型陶作。[6]從造形上,可以看見這些以樂器形式出發的作品,都有著能讓空氣流動的共鳴腔或通道,這使得作品本身產生自主性——觀眾無需演奏,便可以從作品中看見「發聲」的可能——聲音的可見與不可見,不再是拘泥聲音是什麼造形,而是直接讓一個造形產生聲音,或意圖產生聲音,使得該物件從「翻譯」聲音的任務中脫離,直接與聲音並存,同時顯現了形構聲音的「空間」。




回到「生活中的聲音是空間性的」這一句,我會將它闡釋所謂的「空間」是指聲音所在的地方,亦指向聲音本身的空間感,在《聲之形》中,以立體化的聲波造形表現聲音的空間,並透過在特定地方、時間取材的土料、聲音(聲波的原型),向內點出於地方取材、踏查的行動意識,進而指出那段聲音所在的地方,不過,或許是會期待作品能保留聲音特殊的召喚能力之故,如同海灘的螺貝能夠收藏海的聲音,在作品將聲音凝結成全然靜默的造形物時,難以再從作品現有的雕塑感中離開,進而去理解藝術家如何以身體走入一處地方,如何讓這些聲音能夠被反覆召喚,並反向召喚觀眾的身體。而《魔笛》系列和《蛇與鼓》,在樂器形式的取用上,巧妙地提出了聲音本身的空間狀態,如腔室的空讓不可見的空氣在裡頭流動,直觀地使人能想像觸發聲音的可能性,樂器形式帶來「可使用的」潛在意義,好似作品若被人觸及,能夠在既定的想像與不可預期之間,產生既親近又未知的回應,並反饋在觀者所處的此時此地裡。藝術家選取的樂器形式多元,不同文化、地域的訊息混雜在作品中,甚至融合了不同國家的特殊陶土在同一件陶作品裡,雖看似同時藉由形式與媒材提出了不同地方的文化樣貌,卻使人不禁懷疑,這種交融的、複雜的狀態,或許目的並不在藉由符號的取用與詮釋強調多種地方的特殊性,而是在交混的文化基礎上聽見、看見聲音藉著物質與技藝/記憶不斷繚繞、形變、穿越,以至於在環境中常在的事實,如個展《蛇》的論述中,所提及的蛇的變異,那既是一種物的變異,象徵的變異,也是文化的變異,但同時似乎也指出了蛇是一種似也非也,乃至不曾變異的一種既存事實。




陶土的隱喻:人是生活在土地之上
陶土時常被認為是一種帶有質樸質地的媒材,源於自然,每個人都可能曾經踏在能夠成為材料的沙、土之上,偏灰的白、黃、紅、褐、黑色,接近土地也接近人的皮膚,型塑時大多容易留下的手紋與捏製痕跡,讓陶土經燒製後,能夠保存明確的身體感——與環境連結,亦與身體產生連結,陶媒材所引致的感受性,在未附加更多技法、技術與說明前便隱微地存在。劉致宏大多數的陶作,都傾向不上釉,或讓陶作燒製後能產生接近自然的、大地的色彩,在《聲之形》階段,或許偏向是以「素描」的概念在串接《聲音地誌》系列中的行動方式與姿態,選擇素燒讓陶作顯現土的色澤,突出摻入海岸沙後的質地,而後在個展《蛇》展出的《魔笛》系列、《蛇與鼓》、《陶笛01》【圖4】等,外觀上仍凸顯了陶土本身的素樸感,不過在製作的方式與土料的選擇上有了更多嘗試,比如結合當時在歐洲陶瓷中心駐村時提供的技術與媒材支援,部分使用泥漿 3D 掃描列印等,並將製作的主軸由立體化聲波的造形,轉為具發聲能力的樂器,這種技法與主題上的轉變,將陶土作為聲音地景(Soundscape)素描的一環,轉向製作一種取自大地的發聲器,如同藝術家視為參照的嗚嘟鼓,其起源即是伊博族部落的人,將生活環境中原有的土壤攪和成泥,塑成器皿,於日常中使用、演奏。陶作品從表現聲音本身的造形空間,到成為製造聲音的空間,我想像這背後更原初的狀態,是作為一種環境的、土地的隱喻,陶樂器的形式巧妙地牽引著「陶土—土地—環境—空間—聲音」之間的關聯,彷彿一個陶器是一個世界,是一個反應環境的物件,這樣的可能性,在曾展於《蛇》和《Make a Tone》的錄像作品《協奏》中,有著更進一步的推展。




當奏響聲音是一種自我表述:《協奏》之陶、人與環境的關係
首次見到《協奏》【圖5】,是在《Make a Tone》的展場角落,該展覽作為一檔工作坊成果展,在規劃上是以參與學員的作品為主要展示物,於展場中央的落地展台上擺置許多捏製技術明顯不足,卻充滿手感的陶作,這些陶作造形各異且偶有歪扭,搭配展覽現場的標示對應每一件作品的創作者姓名,以及工作坊中強調的土原料與個人的關係——請學員帶上家鄉或居住地的土壤摻於作品中,[7]並以柴窯燒製——表明工作坊重點的展覽論述,稱職地說明了作品在製作上的特別之處。然而,由於燒製後沒有達到預期中土質產生的色澤差異,以及現場如立體圖鑑式的擺放,讓陶作在視覺上產生統一性,令我迷失在看似相近的作品質地裡,較難以看見個別作品與學員之間較特殊的關聯。於這般基礎上,《協奏》的介入輕巧地攤開了陶作與學員之間的關係,並將陶土、聲音和空間的緊密度再次顯現。




《協奏》為一組三頻道錄像,以三台直立的顯示器,隨機播放多組工作坊學員正演奏其成品的畫面,並同時有三種不同的聲音響起、交錯。影像是黑白的,人與陶作是置中的,除去色彩的訊息,那近似於單人肖像的構圖方式,使人的面貌、陶作的造形與演奏的動作被更集中地觀看,尤其演奏時的撫觸、吹奏、敲打與捧抱,在確切發出聲音的同時,也加深了陶作與人的親密感,以及各組之間相異的特質,而陶作本身回到一個單純的灰階圖像,凸顯造形的邊界與輪廓,觀者可以清楚認知到被奏響的每一個聲音,都和陶作的每一處空間有關。以演奏者為拍攝焦點,其身後對應的背景隨著每組人與陶器不斷置換,且大多為空曠的土質地面、樹與草地,雖未明說,或明確指出拍攝的場所是否與創作者有關連,又或者無需關聯,包圍著不同學員的相異環境,在相對靜止的人背後形成流動的、具有生命力的場所,而背景中體現自然的意象,也暗示著「陶土—土地—環境—空間」的連結。17 名學員與陶作共創的聲音,在他們所在的錄像景框中響動,並穿出景框的空間,在展場中迴盪,隨機播放亦使得即興演奏顯得更任意、直覺,不具敘事的意圖,而是更接近原始且直觀的行動,不同的個人特質藉由錄像交疊出時而無序、時而和諧的「協奏」——影像、聲音、吹奏者的姿態、現場的陶作從彼此借力,形成更龐大的、有機的聲音景觀。在此,「協奏」更接近一種協力的比喻,沒有真正的曲目、沒有真正的演奏主角,而是隨性的、交替的、彼此交互輔助的,或許更像是即興合奏(Jam),從自己對樂器的有限認知裡製造聲響,在前往未知的每個瞬間與同奏者、聽者尋找感受的默契。
雖然單一陶作就算加入了地方性的原土,也無法代言某個地方,但混合原土的行為,可以強調出陶土是一種萃取自環境,甚至是具有個人意義的、特殊地方的材料,由此形塑出的陶作,便是創作者有意識地將具歸屬感的地方與自身連結的媒介,這些陶作既是一個地方的紀念物,也是一種在個人化的轉化、演奏與表述下,隱含特殊地方意義的發聲器,並在被人觸發、奏響的同時,藉由聲音銜接起創作者所隱涉的環境,以及正被聲音所響動的場所。我們可以試著想像,包圍著彼此的環境是一個巨大的、可供空氣穿梭的溫熱腔體,把支撐著環境的土地撈一些起來,再做成另一種小的腔,以手撫觸、以口對接,把肚腹中的氣深深吹進,吹進土地製成的空間裡、再吹入人所在之處,氣被腔各異的樣式做成不同質地的聲音,被空氣帶著迴盪,穿過葉子、滲入水滴,被玻璃撞擊,也被他人含住,再以全新的樣貌回應此時此地,新的聲音誕生,再次被聽者補捉,再次以另一種方式被注入活力、注入意義,並回返到環境裡持續響動。
遊走在邊界:淺談劉致宏的陶作與陶藝的距離
從對聲音地景的轉譯行動,到使用陶土創作,再借用樂器的形式探究聲音,於劉致宏的創作脈絡裡,可以發現他並非僅專於一種媒材或形式,而是採用多元的創作方法,去觸及他欲探討的聲音議題,在之中所牽涉的媒材、文化議題,都可以調度、化約成創作的材料,藉由豐富的資料考察與技術研討經驗,甚至與專業領域者合作,去支持作品的說服力。聲音議題的探究,從他過往的脈絡梳理至今,我們或許可以試探性地推論,其內核的深處總是探問著人在環境中所存在的位置與姿態,聲音的飄渺即逝,與陶器形似堅固的質地,藝術家同時藉由採集與創造,取得了在媒材質性上對立的平衡點,以及共同具有文明與人類發展史的潛在意義,拉鋸出足以反覆詮釋與研究的可能性。
然而,在台灣當代藝術與社會的處境下,劉致宏所製作的「陶樂器」,或許以非自主的姿態擺盪在工藝文化的邊界,如藝術家的作品無論在《聲之形》、《魔笛》系列、《蛇與鼓》等階段,都有著造形與美學上的表現手法,乍看之下,容易被視為視覺造形優先的作品。而在台灣的陶藝環境中,陶作品偏向去表現視覺、觸覺、觸視覺等具體感的感受性,計畫型的、觀念性優先的陶作品尚未被劃出明確的定位,於是產生了能被多方詮釋的模糊地帶,同時也頗有不被歸納的自由度。當從觀看陶藝作品的視角去檢視劉致宏近年的陶作品時,變得難以用既有的審美標準評斷,因為當要論述作品最終呈現的樣態時,沒辦法忽略作品的過程性,這過程性並不只指涉製作作品的流程,而是指出作品能夠不斷產生能動性的綿延可能,或者說,陶作本身與聲音的關係並不是比喻,也不是因果,而是一個「形塑聲音的過程」,一種有著多樣變體的通道,陶的空處是聲音共鳴、滑移、竄動的空間,空處的出入口,那深入陶作的洞,留下了人的位置,顯現了人的動作,使看似靜態的陶作無法真正停止、無法真正結束,同時並非以造形或實用性為最終訴求,遠離了陶藝作品在審美上的一般性。劉致宏的陶作品,既依循了陶藝的製作方法,但同時其意圖達成的結果並不與陶藝全然相同,也不全然對立,而是採斜側的方向前進,巧妙地以陶土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媒材,並回扣聲音的議題。
陶是土,是土地的一部分,土地育人,再被人汲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劉致宏最初關懷的聲音地景,包含著不同地域、環境、文化下的人的生活狀態,那種生活狀態不是大敘事的,而是深入個人體感的私密經驗,經由累加,交疊出獨特的聲紋記憶檔案,指引出一處特定的時空。蒐集、記錄聲音的同時,藝術家所踏足的土地,既形構了藝術家的身體經驗,也成為了可被藝術家指認的場所,在可被肯認的範圍裡,作為承載聲音的容器被記載進文字之中。藝術家探尋、研究聲音,並試圖留下聲音,從採集、翻譯到創造,直到聚焦在可發聲的陶作上,樂器形式的陶作品可謂一處凝縮地方的象徵,至大是土地、文化、環境,至小是聲音共鳴的空間,至大、至小,聲音都在此發生。至於還可能是什麼?未來又如何在保存、轉譯聲音的同時,能夠延續聲音當下勃勃的生命力?在土地的腹腔之中,聲響沒有一刻是靜止的。
[1] 節錄自筆者與藝術家的訪談。
[2] 《聲之形》為劉致宏與土星合作「協作計劃vol.3」的成果。資料來源:彭奕軒,〈【協作計畫】vol.3 聲之形 #劉致宏〉,《土星工作室》,網址:https://reurl.cc/L6VMRa(2023.8.8 檢閱)。
[3] 土星(Tu Xing)是位於台南的陶藝工作室,由黃虹毓、彭奕軒兩位藝術創作者共同主理,推廣多種長期陶創作計畫,如原土計畫(Soil Plan)、協作計畫(TXC Project),並開設陶作課程(Workshop)等,目前另設有應力空間(Soil Space),辦理陶創作相關的展覽。資料來源:土星工作室,〈About Tu Xing /土星〉,《土星工作室》,網址:https://tuxingstudio.com/pages/about(2023.8.8 檢閱)。
[4] 全名The European Ceramic Work Centre,現址位於荷蘭奧斯特韋克,每年接待約 60 位駐村創作者接觸陶藝,並提供電腦輔助3D設計及3D列印等領域的技術支援。資料來源:藝術進駐網,〈歐洲陶藝中心〉,《藝術進駐網》,網址:https://artres.moc.gov.tw/zh/database/globalContent/a88d832d2f044365888c9c2c7464aa09(2023.8.8檢閱)。
[5] 參閱自 X8 DRUMSS,〈Udu Drum: History And Playing Instruction〉,《X8 DRUMSS》,網址:https://www.x8drums.com/v/blog/2009/05/udu-drum-history-and-playing.asp(2023.8.8檢閱)。
[6] 參閱自安卓藝術 Mind Set Art Center,〈「蛇」劉致宏個展〉,《安卓藝術 Mind Set Art Center》,網址:https://www.art-msac.com/exhibitions/102/overview/(2023.8.9檢閱)。
[7] 此次駐校藝術家計畫,融合土星工作室的「原土計畫」,在實作環節中加入家鄉原土的創作方式。土星工作室同為參與該次計畫與成果展《Make a Tone》的一員,提供陶創作技術教學與輔助,並提供應力空間場地,協助成果展的呈現。資料來源:王振愷,〈應力空間 Soil Space|成大駐校藝術家計畫Make a Tonex視覺藝術工作坊成果展覽〉,《土星工作室》,網址:https://reurl.cc/jvaGzq(檢閱於2023.8.9)
參考資料
- 土星工作室,〈About Tu Xing/土星〉,《土星工作室(官方網站)》,網址:https://tuxingstudio.com/pages/about(檢閱於2023.8.8)。
- 王振愷,〈應力空間 Soil Space|成大駐校藝術家計畫Make a Tonex視覺藝術工作坊成果展覽〉,《土星工作室》,網址:https://reurl.cc/jvaGzq(檢閱於2023.8.9)。
- 王振愷,〈五行跨界,造音翻土——側記劉致宏「Make a Tone」成大藝術中心駐校計畫〉,《成大藝術中心 NCKU Art Center(Medium平台)》,網址:https://medium.com/@Artcenterfacebook/1f60a1f1107d(檢閱於2023.8.10)。
- 成大藝術中心,〈【2022成大駐校藝術家計畫】MAKE A TONE——劉致宏 藝術家〉,《成大藝術中心(YouTube平台)》,網址:https://youtu.be/4SWHlQZKhGE(檢閱於2023.8.2)。
- 安卓藝術 Mind Set Art Center,〈「蛇」劉致宏個展〉,《安卓藝術 Mind Set Art Center(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art-msac.com/exhibitions/102/overview/(檢閱於2023.8.9)。
- 陳寬育,〈既在場又不在場的——「蛇:劉致宏個展」〉,《ARTALKS》,網址: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ky/2023022202(檢閱於2023.8.9)。
- 彭奕軒,〈【協作計畫】vol.3 聲之形 #劉致宏〉,《土星工作室》,網址:https://tuxingstudio.com/blogs/works/%E5%8D%94%E4%BD%9C%E8%A8%88%E7%95%AB-vol-3-%E8%81%B2%E4%B9%8B%E5%BD%A2-%E5%8A%89%E8%87%B4%E5%AE%8F(檢閱於2023.8.8)。
- 劉致宏,〈聲音地誌相關展覽 : 2016臺北雙年展〉,《Chihhung Liu(藝術家個人網站)》,網址:https://chihhungliu.com/Exhibition-Taipei-Biennial-2O16(檢閱於2023.8.8)。
- 劉致宏,〈聲音地誌相關展覽 : 綿延的棲居〉,《Chihhung Liu(藝術家個人網站)》,網址:https://chihhungliu.com/Exhibition-Taipei-Biennial-2O16(檢閱於2023.8.8)。
- 藝術進駐網,〈歐洲陶藝中心〉,《藝術進駐網》,網址:https://chihhungliu.com/Exhibition-Time-Resides-2O19(檢閱於2023.8.8)。
- Eugene Skeef,〈Igbo women’s udu song for Eugene Skeef and Clive Sithole〉,《Eugene Skeef(YouTube平台)》,網址:https://youtu.be/JGwVEi8o8us(檢閱於2023.8.8)。
- Resonando Research,〈The Origin〉,《Resonando Research(YouTube平台)》,網址:https://youtu.be/mNvAJpamikE(檢閱於2023.8.8)。
- X8 DRUMSS,〈Udu Drum: History And Playing Instruction〉,《X8 DRUMSS》,網址:https://www.x8drums.com/v/blog/2009/05/udu-drum-history-and-playing.asp(檢閱於20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