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 Reviews 評論, 全站文章

日日春專號_徐敏思〈如果它是一個人〉

文|熊月禽 四川熊貓基地的熊貓按摩員

〈如果它是一個人〉的行為展演發生於《出神紀》,由新濱碼頭的藝術家籌辦,從人鬼神的民俗連結為出發點到現代字義解釋的「出神」,展覽作品貼合地呈現策展精神。在座談會的上午,參展藝術家徐敏思展演作品〈如果它是一個人〉,以焚香、念疏文到建物附身想像的飄行與疏文衣的「拆除」儀式,指涉位於高雄新興區行仁新村「逍遙園」的殘破現況,上疏身為「神」的觀者們。把己擬為物的靈魂,飄於小空間求忙碌的「諸神」,徐敏思以幽靈控訴人群對議題的漠視與無關心。

這件作品在蘋果日報記者在報紙與網路上以影像與圖文報導下引發大眾關注,報導隔日徐敏思也召開記者會帶領被裸體/批判政府標題吸引而來的記者們前往逍遙園探勘,並且當日媒體在「女研究生為古蹟而脫」標題下也對逍遙園做了許多稍為深入的報導,從國防部法規到文化局的難處,媒體並且連動地訪問了高雄市長、文化局長以及國防部官員。這項藝術行為引發的媒體效應間接地策動政府的齒輪轉動,原本由硬梆梆的國防部法規限制,在這項行動中形成不小的輿論壓力,迫使國防部從法規中往前與文化局交涉。根據三月初的報導,逍遙園即將公告變更為公園用地,文化局將與國防部協調所有權移轉,並可望於六月進行建物修復工程。 徐敏思的行動果然可望成功保留逍遙園。

在成果發酵之前,藝術圈不少討論者會對徐敏思的「作品」感到困惑,筆者在當時也在懷疑的行列中,也或許是懷疑創作者對裸體的觀念,或許是質疑她創作的動機,從行動脈絡來看,〈如果它是一個人〉延續她在打狗驛對古蹟保存的基進關心,可了解到她並非完全刻意沽名釣譽。但從性別的眼光與身分認同上,筆者仍讀到她的於矛盾狀態。但是,筆者的另一個提問即是如何面對社會的意識形態與自己的女性身體?

創作者以自身的女體來代言,但卻是用男性的遊戲邏輯來衝撞體制,似乎也不在乎女性身體的窺視效應,但也就在於用身體的裸來衝撞硬梆梆的法制與體系,這個對自身被窺視的不處理產生的傻勁效果更讓許多人心疼。創作者對身體概念某種程度可說是十分是「亞洲」的況味,身體即是一個不單純的語言形式,有太多的文化與社會習俗中介,而創作者面對「裸體」的不自在的這個複雜結果,卻也讓逍遙園得到了貼切的譬喻。

但其中筆者欲提出批評的是,藝術家在面對媒體的時候表達「脫衣裸露是創作,我絕非隨便的女生」潛藏的意識,裸露不等於隨便,但所謂「隨便」的意思又是什麼,而這個「隨便的女生」的指涉又出現了另一層對身體的歧視。記者筆下強調在場的觀眾多為男性,並且「由男性」摘下重點部位疏文,閱讀藝術家後續的新聞稿與聲明顯示,性別問題並不在她的處理範圍,某種程度是自然地順服著並且生活著。

對身體的凝視並非不是重點,但一個被凝視的弱勢女體的裸,Private body轉成public body,就產生了力量與某種新的權力。試想,若藝術家的身份是一位「男性研究生」,這個行動的力道似乎無法引起台灣社會的關注。問題就在於,我們對身體的態度仍舊是有一條界線。創作者也沉浸於這樣的道德價值觀,身體僅僅成為一種工具這項藝術行動仍在於一種反作用力式的(reactional)的反抗,而非一種自主行動(actional) 的創造性。

回到另一個作品重點,即行動者的身分認同問題。

日據時代為日本真宗法主大谷光瑞所建造的逍遙園,為何是使用台灣道教書寫的疏文,這不單是「擬人」如此簡單的修辭,從逍遙園所諭示的意識形態,更凸顯了中介身體(藝術家)的主體。也就是說,經歷過日據時代、國民政府到現在,逍遙園的日本主體早已散去,進而代之的是從旁移入的行動者的身分認同。與其說是逍遙園的魂魄附體,更應該是藝術家投射的意識讓逍遙園產生了靈魂。藝術家選擇了一個沒有人擁有,沒有人的主體存在於中的歷史建築,也省下了處理「他者」的問題,因為人並無法真正得知「物」的靈魂樣貌為何,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是將之浪漫地擬人化。而這件作品的重點在於,藝術家所傾聽的他者,並非是一個無主體的他者,而是以一個假動作的代言,去面對真正需要對話的主體:也就是社會中的「我們」,以行動改變社會對古蹟的概念。

對照以曖昧地方式去改變社會與體制抗爭,徐敏思的作法是十分基進直接地傳達出「想要改變社會」的憤怒,與其指認〈如果它是一個人〉為作品所在,她的裸身行動與發布新聞稿邀請記者的動作,策動了媒體追逐並影響政府機關的介入行動,才是作品的珍貴之處。藝術家從視覺畫作介入社會,影響政治/ 進入社會運動,或許是藝術家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從作品中,徐敏思以一種傳統藝術家的概念,傻勁地打入了改變社會的目的,媒體效應讓古蹟累積了文化資本,並開啟歷史在地的新頁。

——————————————————-

徐敏思
成大台文系出身、以文學創作起家,曾短期到英國學習拍片,回台工作後曾在豆皮咖啡館擔任工讀生,加入新濱碼頭,積極參與高雄人發起的打狗驛保存行動、藝術創作,期間與新濱在藝術學院就讀的藝術家們參與團體的多次展演。2010年進入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在學院學習各種新型態藝術的揉合中,從文字創作、行動參與漸漸涉足身體行為的新領域。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