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 脈絡, Tainan 台南事, 全站文章

觀察者行腳_「呷茶,談藝術,聊村莊!」李正書的農村計畫

文|吳玗倩 

2011120202

「你看這是我阿公!」、「欸!我阿公也有一張一樣的照片耶!」兩個身著短褲夾腳拖的孩子瞪大著好奇的雙眼望著照片,互相較量著。另一頭老人家與觀眾沏茶開懷的閒聊家常。這是正在「MIGA」(以碾米廠台語諧音取名的替代展演空間)展出的藝術家李正書,娓娓道出攝影與當地居民的互動過程。

「MIGA」坐落在台南藝術大學旁的大崎村,原本是一間廢棄的碾米廠。當初政府徵地建校時這個村落因此遷村, 以農務為主業的村民與受藝術薰陶的學生們,在同一座山頭,過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交集僅落在一些雜貨買賣上。四年前,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社區營造組的師生,共同踏進與校區相倚的村落,認識他們”熟悉的”陌生人,就在這個時間結點,面臨道路拓寬,廢棄三十年的七十歲碾米廠面臨即將被拆除的危機。在學生多方積極爭取與村民的協助,幾經波折,共同發揮創意運用傳統竹藝工法修復建築物,如今碾米廠雖沒有其應有的經濟功能,但已回復它原本聚集村們的社會功能,蛻變為展演空間,歷史建築的命運就此改寫。

201112020320111202042009年,李正書剛從紐約頂著攝影學位歸國,以校方行政專案的身份居住在大崎村與當地民眾朝夕相處,人與人之間情感溫度日漸加溫,撼動著他來自大都會生活的本位心態。過去多年紐約的創作生活,他將鏡頭對準自己,仔細紀錄著每日微妙的生活樣貌,四分法的全身像從頭、身體、腳,加上天空的組合,日復一日,如同上班族打卡般的自律精神。大崎村的生活促使他將攝影鏡頭反轉,朝向人群,台灣的輪廓在他心中逐漸清晰。

就在告別離開這個專案前,正書決定以【農村計畫】大崎系列,透過創作的方式與當地人道別,留下影像繼續與村民搏感情。他一一拜訪村裡每位村民,大部份是工作中的短暫片刻,邀請他們入鏡, 各自牽著代步工具,Pose隨意,黝黑皮膚下露出的笑容讓人心情也笑了。個個挺直著腰桿,精神抖擻,好久不見的樸實真誠, 構成一幅幅難得的台灣風景。

像是一種默契、一種約定,現在這些村民家客廳裡,掛著正書為他們拍的照片,很久很久以後,孩孫們回憶起最初接觸的藝術,或許將以【農村計畫】大崎系列為鍥子,主角就是他們最熟悉不過大崎村莊的親人,藝術正以濃濃的人情味傳唱著!

藝術不是知識精英份子的專屬別名。在台灣有一群像是正書的藝術家,默默的,他們走進社會、擁抱人群。人們的故事促成了他們的作品計畫。創作空間已經不局限於充斥顏料氣味畫室,在完成他們創作計畫的同時,深深的在人們心裡埋下了一顆溫暖的幸福種子,充滿著愛與熱情,他們像是為社會進行一座巨型雕塑,藝術的深奧難懂正在徹底瓦解中。

2011120205

 

延伸資訊閱讀:

青水工作室 www.csli.info

黑盒子影像沙龍 後設溝通-當代影像展

http://yiyi46.blogspot.com/

 

註:AOFA觀察者2011.05-2012.03期間發表之文章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