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如珮
我們都是中心,都是發送者;我們也都是邊陲,都是接收者。就像巨大池塘裡,無數個交集共振的水波漣漪(註一)。
網路熱門社交軟體Facebook(中文翻譯為臉書,以下簡稱FB)在台灣已掀起熱潮。對台灣藝術圈來說,也成為事件發生與交換的超級市場。我們好奇對於台灣藝術生態而言,當FB成為藝術圈內對話的網絡窗口時,藝術體制的結構及長久積習的慣性是否可能產生變異?或是否真如同藝術家黃穎彥所說的:「你不知道現在藝術界的事情都在FB發生/聲?」。
FB效應對台灣的藝術圈而言,涉及幾個值得觀察的現象,從創作者個人的層面來看,藝術家成為主動發送展訊的中心,他/她可以透過網絡的作品發佈,獲得與廣泛的接收者直接進行作品討論的機會,亦可作為另一種自我宣傳的絕佳路徑,躍過藝術認證的重重關卡,集結同好的授與認可,甚至成為藝術介入社會之合法資格的代言人。
如是,我們想像著FB效應在藝術圈可能引起的震盪,或許在不久的未來,藝術家們洋洋灑灑的參展資歷,將獲得倍數成長?實體展演空間不再一位難求?入主美術館的重要性不再崇高?收藏家也可躍過畫廊、經理人的代售約定,與生產者建立更直接的關係?那麼原於藝術體制結構中的權威人士、策展人們,還能「走路有風」?還是他/她們也不時打開電腦登入FB帳號,不停地「邀請」、「加入」成為朋友,深怕錯失藝術世界的新脈動、相繼而出的新銳藝術家?
本期專題將透過三篇文章,觸及FB風潮對台灣藝術圈可能造成的影響或趨勢進行初步的討論。吉兒將由前歇入圍奧斯卡電影《社群網站》,告訴我們擅長處理對話式影像的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展現他慣常的拍攝手法(對白式的),凸顯主角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一種網路世代的性格原型,在社交生活之渴求下的自我形象虛擬化狀態;陳美靜〈台灣藝術生態中的臉書效應〉一文則觸及了FB網絡於藝術世界反被廣泛地運用於傳媒效能,改變創作者與觀眾的互動模式;陳湘汶〈Facebook像當代藝術說你好〉一文則提供了艸執法(藍建庭)、「美迪奇與阿古力巴」等藝術家運用FB的案例分析,討論台灣新銳藝術家如何運用社群網絡,生產作品,製造話題。
FB提供一個虛擬化的實體介面,實踐了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夢想,打破階級的藩籬、跨越時空的疆界,在虛擬網路國度裡,重新打造藝術王國。策展人吳達坤在2011年4月23日於高美館籌劃的「後民國」展,更透過臉書急速網絡,完成600人以上的國民招募,達成建國大業的初步使命,讓藝術王國的虛幻建構,成為具體實踐的真實事件。而還沒加入按讚者,顯然已在「後民國-無人民共和國」中,失去擔任「蚊見會」、「果液會」等重要部門的契機。你/妳若沒在follow FB?那可就錯過網路國度的身份認證,成為擁有雙重國籍或多重國籍的國際人了!
註釋
註一:黃哲斌,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1/04/07/642495.html,瀏覽日期:2011年4月7日。
註:AOFA觀察者2011.05-2012.03期間發表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