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型藝術」並不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藝術空間,是曾在1990年代末期,由一群古都府城出身,當時平均年齡三十歲上下,經常群聚在李昆霖畫室,天南地北「聊」藝術看法的青年創作者,在因緣際會之下,有了一個「三千塊房租」的「誘因」,心想可以做自己愛做的事,也或許可以維持基本生計的可能想像。便毅然決然從1998年至2005 年間投入當代藝術空間的經營,目的是要為年輕藝術創作者,提供展演舞台的機會。
六、七年是一段算長不長,算短也不算短的時間,剛剛好可以如「原型藝術」兩位常年實際負責人之一謝宏明所說的:「我們兩個只有唸高職,『原型』等於我們的大學、研究所。」簡單的一句話,卻也道盡了如何運作一個展覽空間、生產藝術知識裡面的種種「學問」。「原型藝術」整個營運的展覽脈絡,我無法期許自己能在一篇短文中,為一個替代空間概念所構築的場域,做出各種面向的探討,找到一條窺探「原型藝術生命史」的起點,則是本文可能做的。




在青年路《城隍廟前》發跡
「台南有很多河道,順著河道而來的人建立全台最老最多的宗教之道⋯城隍道的陰森加重了人類在面對自己道路的緊迫性。選擇一條路吧?一直原地打轉嗎?⋯當你在完全不平衡的城隍道上,看到什麼?三星期後接著地面和麻布的麵粉團變成什麼?」(湯皇珍1998年11月30日寫於台南)1998年歲末,位於台南府城青年路,相傳於明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舊稱東安坊郡署的右側,所建造之台灣最早的官建城隍廟—「臺灣府城隍廟」(時稱承天府城隍廟)對面,昔日酬神戲台用途的場地,因道路拓寬而改建的一棟四層建築物的頂樓鐵皮屋內,正上演着湯皇珍的另類裝置藝術—「城隍道」 個展(1998年12月5日-27日)。湯皇珍運用榻榻米、拳擊袋以及喪葬的白麻披布,再加上白麵粉糰的複合媒材創作,交織著時空多重思維與生命議題的省思,所構築的詭異展演場域,這兒就是「原型藝術」展覽空間「起家」的所在。
時值1998年盛夏,原本在台南屬於實驗性非主流的藝術展覽便極度欠缺,提供創作者聚集交流的空間也很少,早期試圖突破傳統展示思維的場域如「高高畫廊」(1991.10.25~1993.10.25由許自貴主持)、「邊陲文化」(1992-1995主要由李昆霖、郭憲昌共同負責)約莫於 1990年代初、中期,相繼結束營業除外,「新生態藝術環境」(1992-1999由杜昭賢經營),則適因發展過於快速,瀕臨縮編運作的龐大經營壓力,「文賢油漆工程行」(2000- )當時尚未成立,頓時之間,更難尋覓當代藝術展演的理想平台,「原型藝術」就在這個時機點萌發了。
「原型藝術」一開始並沒有很鮮明的組織或策略,可以說大部份是靠著成員的「熱情」與朋友的「人情」支撐起來的,無論是運作經驗或財源。創始成員包括李昆霖、王邦榮、林文章、謝宏明、葉啟鋒與陳美澍(原名陳美夙,暱稱澍澍「夙夙」),其中李昆霖、王邦榮、林文章與謝宏明皆從事藝術創作,葉啟鋒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任職, 陳美澍甫離開傳播公司的美編、設計工作。空間經營相關的經驗,僅是來自謝宏明曾參與由林鴻文策劃的1996「台南—現象展」以及與王邦榮、林文章共同策劃了「1997開放展」,加上李昆霖管理過「邊陲文化」,然後,再以負責吧檯營運與看顧展場為由,遊說與謝宏明學校前後期同學但不相識在職場巧遇後,成為同事的澍澍加入,源此蘊釀了「原型藝術」的誕生。
由於經費拮据,除了空間的設施必須大部份靠自個兒動手;也向朋友募款、後來又有人捐東西,靠著跳蚤市場的二手義賣活動,籌措到一些資金,「二手物義賣」模式,也在日後「原型藝術」財務斷炊時扮演及時雨的角色。這段草創篳路藍縷的過程,謝宏明記得特別清楚,「房租是三千塊沒錯,可是營運要錢啊!裝潢也要錢,空手道館隔間要拆掉,一到這裡才知道募到的款項才六萬塊⋯。前前後後可以開始也差不多花三十萬,她(指澍澍)收了一筆會錢,到最後整個貼補完。」此種處境描繪出,何以成立之前,大夥人必須先歷經三個月的苦工,方才將一個前身酬神戲台的舊址,曾是空手道館(先經林文章租賃當作畫室,爾後由「原型藝術」承租)的場所,改造成為相對明亮、寬敞的展覽空間,並在樓梯間加設一座可供訪客交流互動的小吧檯,而空間本身的地緣關係,原本就充滿了濃厚的地方人文色彩。




很自然地,無給職的展場工作分配,第一年媒體宣傳與北部藝術家的邀展,主要仰賴李昆霖的人脈關係;初期的攝影、請柬設計與印刷由林文章、謝宏明包辦,後來由謝宏明接手;燈光、佈展以葉啟峰為主與王邦榮、謝宏明三人負責;或許正如澍澍所言:「這一群人太有趣了。」當年在日漸熟稔藝術創作朋友的機緣下,才接受邀約參與,除了攬下空間所有的行政事務,也從此開始日後維持空間營運,一段常年透支個人積蓄與背負卡債的宿命。
開幕首展終於在1998年8 月1日起正式舉行,由於參展人數眾多,礙於場地的限制,分作兩段時間展出,分別是「幅源與界限(壹)」(8 月 1-13日),與「幅源與界限(貳)」(8 月 15-30日)。透過31位參展名單的檢視【註1】,我們似乎可以嗅出一些「原型藝術」的走向。
所有展出者皆在台灣二次戰後出生,屬於當時側重當代藝術創作且正活躍在藝術圈的中、青代,當中不乏已接受過出國深造洗禮者(例如葉竹盛、莊普在西班牙;黃步青、李錦繡、湯皇珍在巴黎;曾英棟、黃郁生、李俊賢、林蓓菁在美國);搭上裝置藝術風潮列車亦不在少數(舉凡黃步青、曾英棟、湯皇珍、黃文浩、唐唐發、王邦榮、林蓓菁、方偉文、王德瑜等);另有同儕之間的相互引介(方偉文、彭賢祥與黃金福等是東海大學;黃志陽﹝黃致陽﹞、唐唐發與李昆霖等是文化大學);進而環扣台南藝術大學「學院體系」(莊普在造形藝術研究所任教職以及唐唐發、方偉文與彭賢祥是在學學生)與南部在地藝術創作者的緊密關係(陳水財、黃步青、李錦繡、曾英棟、黃郁生、李俊賢、顏頂生、林鴻文、林蔭棠、王邦榮、李昆霖、謝宏明、林文章、黃金福、李昱東等人)以及地域之間的連結與交流。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原型藝術」為新生代釋出展覽機會的意圖,形同宣告了開發年輕藝術創作者展演舞台的主要經營目標。
從吳園《舊社教館地下室》到大德街六十六號
「原型藝術」除卻起帆時的波折,航行之路並未從此順遂。2012年四、五月間我陸續多次造訪了「原型藝術」長年實際的負責人謝宏明與陳美澍,當時澍澍因喉部不適,只能發出微弱低沈的氣音,受訪中她不時熱心奮力地回答問題以及主動提供所有「原型藝術」寶貴的歷史檔案,給素昧平生的我,攜帶回家「做功課」。他們率真的草根性一如往昔「原型藝術」肇始的「原汁原味」,散發著從古都文化藴育出來的勤奮、樸實與憨厚的濃濃氣息。當他們在煙霧裊裊的氛圍下,提及「原型藝術」兩度「被迫」搬遷的歷史,竟能處之泰然、雲淡風清地重現過往歷險的「奇遇」。我從接連的接觸與訪談中,漸漸地補捉到了「原型藝術」乘風破浪的身影。




房屋拆除,一夕成空.首度被迫搬遷⋯
雖然,一方面「原型藝術」空間營運的財務經年捉襟見肘,另一方面也在開展之初發生,「把空間弄好了,開幕聯展也佈置好了,我們幾個人坐在那裡不知道要去找誰來看展覽。」(謝宏明,2012)的窘境,但是在台南當時官方體制內不完備的與畫廊營利屬性的展覽機制氛圍之下,作為體制外非營利展覽空間所提供的多元、實驗性的場域,很快地檔期滿滿。然而好景不常,竟然在這個當頭,就遇到了「拆房子 」事件。擁有產權的城隍廟方以房屋即將拆除,作為廟埕之用為由,通知該棟房子的各層樓租戶搬遷,同時間其他層樓的租戶則展開抗爭。當時約1999年 5月間,「原型藝術」的檔期已排至該年年底,在不確定性的等待中,展覽持續進行到12月中結束。至此,「原型藝術」在「青年路時期」,共舉行了17檔展覽。就在關閉的最後一天1999年 12月31日,大夥人心想千禧年將至,那來「慶祝」 一下吧!隨性地拿起顏料就往展場的整個牆面塗鴉,到處畫一直畫滿,包括屋頂⋯。然後,喀嚓一聲~拍完照,方才離開耗費一年半心血經營的空間。




忐忑中,三年的合約被打了對折.二度被迫搬遷⋯
接著「原型藝術」展開了十個月尋覓理想展覽所在的「甘苦」路,期間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蕭瓊瑞(時任台南市文化局首任局長)曾建議借用「吳園」地下室展場【註2】,不過因為沒有與公部門過從往來的想法【註3】,所以第一時間未考慮。終至在某個機遇後,以及蕭局長的促成下,將今之吳園公會堂藝文中心地下室的展場,正式由臺南市立藝術中心委託「原型藝術」策展管理,成為台南公有藝文空間活化計劃中,第一個委託單一團體管理的案例【註4】。




「原型藝術」搬移至吳園公會堂這個具歷史意涵建築物的地下室,以其環型拱柱林立所構成的空間特殊性,成為裝置藝術創作者想要挑戰的展演場域 。2001年7月方偉文「寄生寓」 個展在該空間舉行,方偉文的作品與空間融合一起,「在吳園的那一場很精彩,超大的,他幾乎把他的家當都運到吳園。」;2002年1月則推出涂維政的「卜湳文明遺跡特展」,展前有一小段插曲,「涂維政本來是送件公開徵選,是他現在比較被別人知道的風格,效果真的很好,如果這一次沒有成功,他答應老婆就回去教書,結果從那一次以後就展不完了。」(謝宏明,2012)期間,也曾舉辦過為期兩個月的「現代藝術導覽人才培訓營」的研習課程 。




豈料,到吳園沒多久,也剛好約是一年半的時間,就遇到再度需要遷移的命運。究其因,竟是台南市政府以公會堂整修工程為由,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將合約從文化中心(指時稱「臺南市立藝術中心」)移交給文化局。當時市長選舉易人後(文化局長並非蕭局長),新任者不承認上一任的合約簽訂,就強行迫遷「原型藝術」。
源此,導致許多難得在南部舉行,早已排定的檔期因而腰斬。譬如袁廣鳴的作品,是宏明、澍澍鑑於袁的作品非常適合在吳園空間展出,二人特地親自到袁廣鳴的八里工作室力邀,雖然素昧平生在獲得首肯後卻遭逢變因,無法展出;另一,則有澳門的「海洋錯合—歷史的物殖」交流展,在幾經輾轉力爭後,方於2002年8月移師至州知事官邸展出。
下一個落腳.美好的戰已經打過
離開「吳園」,「原型藝術」來到大德街六十六號,一間有大樹、庭院具地方風味的獨棟老建築,屬於展場的區域約佔30坪大,採用玻璃大門使得空間更具穿透感【註6】,另外,亦可連結庭院的空間,延伸作品的展示,再加上室外影像欣賞與聊天、交流等活動之用,整體展演場域結構的運用上,相較於以往的展所,顯現更為開放的格局、動線,同時促進了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關係 。




在大德街的第二年,便將之前的卡債還清了。隨著財務壓力的紓緩,同時「原型藝術」的活動力也跟著旺盛與多元擴展開來,2003年7月的「城市寓言」十四人聯展,是謝宏明對台南故鄉的城市面貌,快速新舊交替的懷想與願景,透過對於台南地景的拍攝合成手法,所規劃而成 ;由於地緣關係,始終與南藝的學生維繫著緊密的互動,「很多展覽都是在聊天當中,講一講說『好』, 就開始做了。」(謝宏明,2012)由許遠達策劃2004年7、8月間展出的「闢境‧烏山頭藝術部落田調」 便是當中一例。另外還參與「Co4台灣前衛文件展」、台灣燈會【註7】;也因為協助了由林鴻文策劃的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駐園藝術家計畫的展出事宜,去了一趟香港停留一個月,豐富了觀看藝術生態環境的視野。




很快地,房租續約問題到來,這次,「原型藝術」沒有掙扎也沒有不捨,而是選擇淡出歇業【註8】。
「原型藝術」2012以後
如果一個非營利空間能維持七年的營運,至少意味著安然地度過了某些層次與程度不等的重重考驗,為何選擇在排除各種難關之後,即將邁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的同時,嘎然而止。
訪談尾聲,我還是禁不住地問了宏明與澍澍:「你們現在還會想重新經營空間嗎?」澍澍直率地言道:「如果讓我『中樂透』了。」乍聞,這好似一句玩笑與自娛的話語,裡面卻蘊含著深濃的意義。然而,在緊接著對於目前台南藝文空間,如雨後春筍般的現象的追問,澍澍與宏明則均樂觀地表示:「他們應該要走自己的路。」
或許,在2012年的當下,藝文展示空間的經營通過了物換星移的世代交替,如何能讓城市和城市的差異轉化為積極正面的交流與包容;地方本身新、舊並陳的區域性特質,突破固有窠臼呈現新世代各自的獨特韻味,才是接下來的課題。
|後記|
曾經被期許作為台灣當代藝術空間「北伊通南原型」的地標意涵,「原型藝術」是台南目前可溯最早,曾經政府立案的私人非營利視覺藝術展示的替代空間。
「銀彈」的短缺往往是經營替代空間的罩門之一,即便今日也是。從當年「原型藝術」既不收取展場租費,連靠會員制五佰元為一單位的籌募經費,都因為覺得收錢很麻煩,僅持續不到一年,卻甘之如飴的「藝術家性格」來看;甚至婉拒某傳統藝術家的捐助,只因捍衛展覽作品擇選的自主性;以及中期與地方政府的角力、後期先後五次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補助,形成與公部門之間既衝突又合作的弔詭的微妙關係而言。「原型藝術」看似隨性或隨遇而安的空間經營型態,自有其空間營運與思維的路徑。
從1998年8月正式開展,到2005 年6月結束營運,六至七年間總共集結逾200位藝術創作者的理念,產製出近80場展覽,具有頗為完整的展演脈絡可循,本文呼應本書題旨,僅先就其形成與演化的部份作梳理。更進一步的問題意識包含「原型藝術」展覽空間的實踐是否回應時代與藝術生態的需求?展覽機制的反思與展品風格的表現以及藝術美學的內涵與藝術論題的趨向等方面的探討,在在需要日後深入追問。




【註釋】
- 「幅源與界限(壹)」(8 月 1-13日),參展者有葉竹盛(1946-)、陳水財(1946-)、莊普(1947-)、 鄭瓊銘(1948-)、黃步青(1948-)、李錦繡(1953-2003)、曾英棟(1953-)、黃郁生(1956-)、李俊賢(1957-)、湯皇珍(1958-)、黃文浩(1959-)、顏頂生(1960-)、林鴻文(1961-)、柯應平(1963-)、陳順築(1963-)、黃志陽(1965-);「幅源與界限(貳)」(8 月 15-30日),則包括林蔭棠(1960-)、杜偉(1965-)、許唐發(唐唐發 1965-)、王邦榮(1965- )、李昆霖(1965- 2009)、杜婷婷(1967-)、謝宏明(1967-)、林文章(1968- )、林蓓菁(1967- )、方偉文(1970-)、王德瑜(1970-)、彭賢祥(1968-)、 黃金福(1969-)、李昱東、 梁淑玲等人聯合展出。
- 2007年春,甫修復落成的臺南公會堂館址,定名為「吳園藝文中心」,原「臺南公會堂(含吳園)」,在1998年6月26日即被公告為臺南市市定古蹟 。該位址素有「吳園藝文館」、「公會堂」、「舊社教館」等等各種不同的習稱,乃因歷史變革而來。
- 加上「原型藝術」合法立案,與「吳園」管理歸屬等問題(由臺南市立文化中心(時稱「臺南市立藝術中心」), 或者當時甫成立的臺南市文化局)。
- 報訊,〈規劃展覽 藝文團體進駐吳園藝廊〉,《臺灣新聞報》,2000年9月30日。
- 原臺南公會堂曾於1955年6月改為「省立臺南社會社教館」 並予以整修,直至「臺南社教館」1994年搬遷五期重劃區。後來基地館閒置,於1995年移交台南市政府由文化中心接管,設「吳園藝文館」,不定期舉辦藝文活動與展覽。「原型藝術」接受地方政府公部門委託,進駐「吳園」策展管理,合約屢行一半時間卻遭市府以「整修」為由,在疑似未循合理的協商機制下,即刻迫遷「原型藝術」,而引起部份持不同意見的市府公職人員、學者、藝文團體關注與新聞媒體追逐的「違約」或公部門自稱 「侵佔」的事件,即是發生在此段時期。可參見〈原型留駐吳園 600人團體聲援〉,《中國時報》20版,2002年6月5日;〈許陽明:原型進駐契約不合法〉,《中華日報》,36版,2002年7月12日等報訊。
6.當年新生代的年輕藝術家林鴻文,曾協助參與「原型藝術」空間設計的規劃, 建議使用的玻璃大門,由鄭勝輝醫師捐贈費用。
- 2004年11月19日至2005年1月23日,以「微微流域」參加「Co4台灣前衛文件展」張惠蘭策展的「行進中的狀態—穿透與連結」;2005年2月23日-3月6日,則接了台灣燈會藝術燈區「安平追想曲/邂逅在歷史的光譜」(由林鴻文策展)展出。
- 「原型藝術」結束營運之後,於2007年在台灣新藝(台南市民權路二段212號)及新竹沙湖瀝藝術村展出的「青年大德」;以2009年在高苑藝文中心的「奇葩流域」 聯展,乃是受上述三個展覽空間邀約所策劃的展演活動。
*本文圖版由「原型藝術」提供。
註:全文摘自《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 一書(2012年8月出版),AOFA觀察者已獲「佐佐目藝文工作室」授權同意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