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2011, Context 脈絡, Issue 專題, 全站文章

Facebook_4.4 Facebook向當代藝術說你好!

文∣陳湘汶

 

-1

才幾年前的事而已,每每月初藝術雜誌出刊後,我們就翻開雜誌密密麻麻的展訊,瀏覽自己有興趣的展覽,寫在行事曆上,如果同一天有好幾場開幕,還得大費周章安排路線與行程。之後有了專門分享藝文訊息的網站之後,翻找雜誌展訊的次數變少了,甚至我們也可以直接訂閱網站的電子報。社群網站facebook在台灣的使用戶近兩三年以超高速度成長,而相當多的藝術家、藝評人、美術館與其它展覽空間也成立了個人的facebook的帳戶或單位專屬頁面。使用者只需登入,就能每天收到許多活動邀請,回覆參加後,這些活動就會被列入facebook的行事曆中且出現在首頁上,收集展覽訊息似乎成了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此時我們看見了facebook像天線寶寶一樣高舉著雙手,向台灣當代藝術大聲說了一句「你好~」,也暗示這藝術生態圈裡的每個人幾乎都(或即將)facebook發生或多或少的關係。

美迪奇與阿古力巴計畫就因為這個人際網絡(在此暫不論網路社群中的好友聯結是否可以和真實生活的「人際」畫上等號)如此廣大,也有許多的展覽開始前先在facebook上設立了展覽的活動頁面,廣泛與網友分享訊息且發出邀請,免費註冊且普及率極高的網站馬上變成最經濟的宣傳工具。人與人的溝通,從面對面、書信往來、email聯繫、部落格留言,一直到現在時間軸線被切割成分秒刻度的twitter和facebook即時動態,訊息傳播速度極高的同時也不免擔憂在這介面上所有的承諾和故事是否越來越不牢靠了呢?例如我回覆了參加開幕活動的邀請或是為這活動增加了一個「讚」,也可僅是一個按壓滑鼠的動作而已。

尼克.比爾頓所寫的《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書中提到如同我們一樣、成長在網路資訊隨手可得的世代「透過圖畫、文字、靜止和動態的影像來思考,而且很自在地將它們通通混融於同一個空間」。網路上的文字越來越常嵌入影片檔和照片,圖文的比例越來越相近,他認為熱愛部落格文化的孩子是一群即食性動物(consumnivores),「集體搜尋、攝取、散播並反芻各種尺寸的內容:包括一口大小、點心般的分量與一套全餐。……如果我們希望他們攝取我們的故事,我們就必須駕馭一系列的技術,以便把故事講得更動聽。」

聰明的策展人和藝術家想到了一套吸睛術,利用facebook可以容納上傳單部影片達1000MB的大小,為展覽製作一部有趣的影片,提高觀眾參觀展覽的興趣。出現在facebook的展覽宣傳影片越來越多,幾乎是成了展覽團隊在開幕前非做不可的功課,有的是展覽藝術家對作品的介紹、有的是參展藝術家作品的部份節錄,然而有時候卻發現影片與作品本身並沒有具體的關係,不免讓人懷疑藝術作品是否被放在影片笑點之後考量。

facebook這樣的網路文化是立基人們對網路要有更即時更多變的渴望之上,一段文字、照片或影片上傳之後的十分鐘內也許會暴增數十甚至數百條的回應,而藝術作品也很有可能因此產生了討論空間與價值累積。艸執法(藍建庭)的作品《是是是視覺藝術》(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nyrnRlPBUPM)內容表達對當代藝術與學院環境的批判。分別發表在數個網路平台上,作品也因為廣泛的討論而登上了電視媒體報導,而後這件作品從youtube和facebook頁面上小小的螢幕進入了2011年的高雄美術獎展覽現場。

這件作品除了本身的批判性與創作能力之外,體現了facebook如何成為不可忽視的藝術發表平台。假設這個作品是出現在facebook等網路社交平台尚未高度普及的時候,它只能在藝術家自己的部落格中與有限的好友共享,並且要靠好友們「主動地」將影片轉載至其他部落格中。而facebook卻可以設定讓這個網站上所有的使用者都看得到(使用者們可以關鍵字搜尋,或與創作者有共同好友即可輕易地點擊收看),也因此作品發表之後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接近等比級數成長的觀眾和討論。

社群網站除了可以作為藝術作品的發表平台,藝術家亦可利用如facebook或類似屬性的網站來進行創作行為。袁志傑與許哲瑜合作的「美迪奇與阿古力巴」作品計畫,發想源於facebook的註冊名稱可以讓使用者自己決定,甚至生日、學歷、職業等都可以任意填寫,因此他們創造了一組英雄搭檔「美迪奇與阿古力巴」。先在facebook上註冊美迪奇的身分,一個虛構的英雄,接著美迪奇以及──每個大英雄都該有的一位助理──阿古力巴搬演他們的日常生活,再將影片或是照片上傳至網站上。

突然出現在facebook社群上的美迪奇和阿古力巴從來沒有表明面具底下的真面目為誰,袁志傑和許哲瑜也沒有在網站上表示自己為這件計畫的作者,一切就在網路世界之外的現實生活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被公開了……。像都市傳說一般,無據可考卻沒有人質疑,在某次美迪奇上傳了一張他與阿古力巴共乘汽車的照片,拍到了阿古力巴面具下的臉孔是一位中年男子……,鬆動了究竟是誰在扮演阿古力巴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沒有人直接地相信阿古力巴就是那位中年男子所扮演的,因為所有人都還在被流傳到耳中的答案和螢幕所顯示的照片所拉扯著。

袁志傑及許哲瑜的作品計畫「美迪奇與阿古力巴」,利用網站的個體身份虛構的特質,創造一組角色並且現實搬演。另外,艸執法有意識地將作品發表在facebook平台及其之外的媒體討論,其實都可以視為作品的一部份。我們生活在未來,藝術的宣傳與創作模式也不斷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變動著,而這變化只會越來越快,也許在藝術家構想好如何利用facebook平台創作時,廣大的網路移民們已經註冊好下一個網站的ID了!唯有熟稔網路文化特性,且有意識地介入利用才能夠真正地從中生產意義,而非僅將其作為一個提高能見度的工具,否則將落入本文前部所提及的因網路上的承諾越趨鬆動,比「讚」的數量無法積極地增加作品的藝術價值生產,重點仍然要期待發表後所帶起的討論內容與效力。

-2

註:AOFA觀察者2011.05-2012.03期間發表之文章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