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space, 2011, Context 脈絡, Issue 專題, 全站文章

後替代空間之後專題_4.4不只是台北,花蓮,就是這個世界

文∣王文宏

花蓮今年剛成立的「十坪」
花蓮2011年剛成立的「十坪」

在花蓮,面對著台北,寫這篇文章。當以台北的藝文發展作為參照對象的時候,我思索著如何能夠不落入「受害者、邊緣者」的位置? 如何回到共通點,去尋求兩者共同的命運而非二元對立的思考。

地方組織了我們的世界,花蓮是地方,台北亦然。「地方是被操演和實踐出來的。…人群不斷透過實踐來爭鬥和重新想像地方。…就在這個意義下,地方變成了一個事件…做為事件的地方,特徵是開放和改變,而不是界線和永恆。(一)」我想,這是我書寫的起點。

對於訪談這件事,我實際在乎的不是訊息,而是認為,訪談如果是作品本身,我們如何接近其心跳?此次受訪者普遍認為:相對於北台灣的藝術空間與展演氾濫,東台灣不只患寡也患不均(多半集中在北花蓮) (二)。這當然涉及了資源分配不當的問題,也關係著進步與發展的模式。但,也突顯了,藝術創作在用途上的差別。相對於台北因著國際或首都門面的需求,花蓮當代藝術空間的經營者,更希望透過視野的開展,讓學習者衝撞。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不成為台北的影子,那我們可以怎樣?「結構本身是透過能動者(agent)的反覆實踐才構成的」(三)。

花蓮的藝文空間,是否能繪製一幅地方的景窗。
花蓮的藝文空間,是否能繪製一幅地方的景窗。

這裡所說的能動者不僅只是藝術工作者,普羅大眾更是日常實踐的主力。如同一群東部知青發起<東部發展夢想生活>運動,他們認為:「生活在花東,我們的夢想,都像小雨滴,合在一起就能成為:一片大海洋。」花蓮的藝術空間經營,從來就不純粹。十坪空間強調現實生活的實驗性,乙皮畫廊涉入東海岸文教基金會關心人文與環境議題,阿之寶小空間關心生活文化與普羅藝文教育。不管是否涉及商業經營,透過藝術展演事件的串聯與分享理念的工程,正朝向著改變而前進。這是個以藝術空間經營實踐來「爭鬥和重新想像花蓮」。在各方勢力,以各種名義發展花蓮這樣劇烈變動的此刻、當下。

在花蓮,藝術空間通常自我面目清楚,富理想性格,這樣的性格,不僅只是在於藝術範疇,更重要的是其淑世態度。遺憾的是,缺乏資源的掖助,卻難以持續經營。自1980年以來,花蓮產生過許多的藝術空間,但是這些空間的壽命都很短,阿之寶小空間最資深,一隻手就可以數出來幾歲。所以,對於花蓮空間經營來說:持續存在就是改變。如何更創造性的活下來,是花蓮空間經營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花蓮當代藝術空間之分析比較表:

 

阿之寶小空間乙皮畫廊(2010-)十坪藝文空間(2011-)
空間形式鬧區居家型二樓老房子市區一二樓店面市區巷弄內平房老木屋
成立原因展覽引進、藝術教育、文化推廣、做自己想做的有價除罪化、經濟活動介入藝術或文化產業當代藝術的在地實踐
空間定位自在觀看、親切的老房子專業畫廊讓改變發生的空間
空間經營朋友贊助支持與獨資股份有限公司獨資
負責人背景漢聲雜誌、阿之寶手創館敦煌畫廊、西畫創作印象畫廊、當代創作、論述、老師
觀眾定位老少咸宜學習者:藝術崇拜者(常駐在地人士為觀眾;

 

觀光客與台北藏家為消費者)

期待共同成為主動創造者、改變者
公部門支援試著向中央部門申請經費準備部份等展檔期,申請公部門補助,目前皆由申請展的創作者自行向公部門提出。節制開銷,實施藝住計畫,試著自尋出路
地方公部門不予置評多聽其他聲音 資訊公開必須思考自身的存在價值
展覽內容多樣化一樓文創產品回到日常生活、文化與歷史,嘗試進行改變的創作
在花蓮少有的展二樓原創發表
花蓮文化相關的展展示人心的力量
挑戰性回到生活與文化中探尋生機藝術參與生活化當代創作意識人力資源培力?
展覽規劃不接受申請,自主性的規劃, 無償式邀約。接受有條件申請,與自主性邀約。自主性邀請與接受申請
藝術本體沒有階級差別,擴大展覽範疇願意嘗試改變者面對處境,進行改變的行動者
聯盟與合作精神上的聯盟,做自己,發展自己的個性,避免過多妥協。互利共生。持續探測與相互了解、支援。
花蓮藝術觀察了解不多,希望以作母親的立場,開拓孩子的視野。疏離,兩股疏離的勢力。

當代藝術人士(小眾):眼都在西部,向中央要補助,與當地疏離。

當地藝術人士(大眾):與政經生活盤根錯節,傳達傳統美學概念與品味。

 

花蓮是一個已經被風情化的場域,回歸自然的自我消退,已經被轉換為消費議題。長期脫離現實,讓當代創作有傳統化的傾向
展覽比較台北展覽氾濫成災,花蓮少到可憐,至少要讓平易近人先帶進來。隨緣吸納有趣的策展議題。勇於吸收當代脈動,從生活處境出發,邊創作邊改變。
觀看方式引進好東西給在地人欣賞把好作品介紹給有心人收藏。把握網路與在地資源,從在地裡面發生改變,然後傳達出去。
困境1.經營成本,無業外收入支持。1.殺價文化,殺到骨子裡,以不二價要求如台北對服務角色的尊重。1.年輕創作者回流過少,造成創作環境老化現象嚴重。
2.年底面臨空間回收,下一個空間尚未找到。2.適於展覽的創作者邀約太多,面臨無作品展覽窘境。2.在地創作者長年與現實保持距離,如何回應變動的現實?
3.花蓮在地收藏市場尚待發掘。3.重新詮釋屬於我們自己的當代藝術,如何變成在地藝術家的思考選項?

 

 

————————————

註一:地方Tim Creswell,譯者:王志弘、徐苔玲群學, 2006。頁67

註二:花蓮可以和當代藝術扯上邊的藝術空間,不帶官方色彩的,就屬乙皮畫廊、十坪空間以及阿之寶小空間。就畫廊而言,維納斯畫廊雖早在1980年就已經成立,但後來財務狀況的危機,造成花蓮藝術圈不小的傷害。使其功過至今還難以蓋棺論定,卻為後繼者帶來不小的困擾(由於淡出花蓮當代藝術創作的範疇,所以,並未安排訪談)。乙皮畫廊負責人陳雅玲就指出,在花蓮經營畫廊是從負開始,很辛苦。十坪一開始就定位成當代藝術的實驗空間,強調面向生活現實,企圖改變與再詮釋在地創作。成立至今不到半年,算是在實習階段。阿之寶小空間致力於藝術文化的教育,強調人文扎根與視野開拓的重要性,豐富的人脈與社會經驗,對於空間經營有很大的幫助。

註三:同註1,頁62。

 

註:AOFA觀察者2011.05-2012.03期間發表之文章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