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 脈絡, Issue 專題, Reviews 評論, 全站文章

獨立藝見_「驅俗」 與「趨異」的攝影描繪—論陳伯義作品

文∣李青亮

陳伯義∣中壢-貿易七村∣2005
陳伯義∣中壢-貿易七村∣2005

藝術作品若對濾了現實的敘事情節,以陳伯義 (1972-)作品為例就是眷村與紅毛港社區的遷村,所變成的歷史廢墟、遺物與回憶之外,究竟還能遺留下什麼?這仍然遭遇到攝影美學的「老問題」,作為悖論,攝影如何再現一個對象的同時又發明了另一個對象;如何進行機械複製的同時,又巧妙置入了竄改的成份。陳伯義的作品是個適切的討論案例,因為它讓觀眾以為是忠實的紀錄攝影,卻又悄悄地將被拍攝的場景變更了「表情」,作者使用了一種堅實的合理性,掩護了眾多細碎紛沓的非現實成分。

與其討論作者是否有「思想框架」,預設的創作意圖?倒不如先探討媒材技術在當中所產生的效果,先假設它是件完全依靠「美感框架」而成立的藝術作品。繁雜元素的聚合體,作為作品的第一印象,在碎裂的分子裡慢慢拼湊歲月的肌理,閱讀歷史層層的陳跡,在時間凍結的閣樓裡,縫合了斑剝的片段。照片捕捉到灰塵質感、牆上斑痕塗鴨、物質材料感,這些來自牆面角落的「細節」;還有散落一地較為立體感、已去功能化、喪失人的秩序感,等待著進入垃圾場的生活物件。總之這一切的一切,透過攝影的平面化壓縮效果,照片將空間中最小的與最大的彼此鄰近,在不分背景與主角的情況下「合併演出」,照片中各項成份離觀者的距離被調整接近一致,這是肉眼即使出席現場也看不到的效果,即人類肉眼的限制,這種鄰近效果不可能在現場透過肉眼而可見。

兼具空間又兼具特寫,刻意地將物件與觀者的距離均質化,是運用大底片、長景深、取消暗處一覽無遺的打光技巧,將所有細節點亮,讓原本非演出的開始演出,就像製作一張為了能夠確認臉孔的證件照,充滿了身份化的科學手段。作品「遺留」之2005中壢 貿易七村,是「合併演出」技術的綜合表現,具體與抽象、已顯影與非顯影、清晰與模糊互為背景:前者為後者的渾沌混亂領路而不致於迷失方向,非意義需要另一個明確意義互為支撐,將抽象引導到快要意義化卻尚化意義化的途中;後者為前者清晰輪廓帶來意識不清的效果,讓物件線條超出本身,將意義越出原先意義卻來不及形成另一個意義的過程。攝影之所以能超出自身的憑據,使得它看似紀錄現場的照片,卻可以超越現場本身,運用攝影的表現法,將昏暗髒臭、光源極大反差的現場,變成觀眾還以為現場即是如此,就是這樣。

陳伯義∣窗景—台南精忠三村∣2008
陳伯義∣窗景—台南精忠三村∣2008

這種「合併演出」的技術探索是有意識的,因為系列作品中也有分別處理的技術練習,如作品「層跡」之2006 高雄 紅毛港海汕一路99號 吳清,只框取牆上的部份純粹痕跡,物體曾經此在的遺痕,連牆上的肌理皆歷歷在目,彷彿深描臉上的所有紋路,想揭開未曾出現過的表情,看似一幅弱現實暗示的抽象畫。還有作品「窗景 」之2008台南精忠三村,挑戰戶外與室內採光高反差的調和,均勻的光線,讓最隱晦的與最光明可以一併全盤托出,呈現出明顯的魔幻寫實效果。而這些技術在作品「遺留」中處理得更為內斂,形式並沒有那麼乖張,不過,看似隨意的佈署與選樣的繁多巨集,是否代表著,任意地將所有無論是細微曖昧或是意義明確的成份並置一起,就有效呢?

其實作品裡的隨機性利用了空間本身的特質,一切的一切被揮之不去的「家族隱喻」所包裏著而顯得很自然,這些突兀的技術被包裝起來,作品利用了歷史空殼,重組了失

去骨架的殘骸血肉、支解現場,看似意想得到的畫面,卻隱約中有股莫名其妙的不可思議油然而生,利用陳腔濫調的劇情,使得突兀的形式美感變得親近。

不過,記憶裡的陳腔濫調更有趣之處在於,人們會忘了為何會變為陳腔濫調的原因?好像突然得到了一種失遺症,忘了熟悉感的來源,或者說,竟然適應了廢虛,彷彿原本就是如此,一開始就是這樣。英國藝術家 Anne Hardy(1970-)在空間中的所佈置出來的場景,同時也給觀者一種錯覺,以為是曾經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某個場所,她先到街頭去撿拾廢棄物,再將這些無家可歸的物件重新擺設,甚至刻意散落一地偽裝出廢棄感,指涉著一開始就不存在的場景。儘管如此,人們腦海裡的陳腔濫調仍然會情不自禁地進行解釋:反正什麼樣的房間,就住著什麼樣的人,發生著什麼樣的日常生活。如此一來,不存在的,透過推理與猜測,似乎想像的事實也呼之欲出。

總之,眷村或紅毛港社區的生活空間以及日常物件,當然不可能代表著全部;只是對某些社群的人而言,是有熟悉感的,而對某些人來說,是全然陌生的。陳伯義的作品,並不是依照個人的意志而將場景精心設計、重新佈置出另一個現場,而是透過攝影的框取強化了空間劇場。直接攝影找到了完全不同的途徑改裝了現成的對象,彷彿在當代攝影中但仍堅持復古的手法,並且以這種手法是豁亮了對象,不是不存在的,而總是被視而不見的。這就與Anne Hardy像是為了拍電影而造景般,必須在靜態的畫面中成就事件化,證明出對象好似存在的這種攝影美學完全不同;它想要證明的卻是那種,其實原本就存在,而是在畫面中竟變得不存在似的,但竟是更真實的那種存在。(2011/11/02)

陳伯義∣層跡—高雄 紅毛港海汕一路99號 吳清∣2006
陳伯義∣層跡—高雄 紅毛港海汕一路99號 吳清∣2006

____________

註:本文所使用之陳伯義攝影作品皆由原作者提供(一次網路貼圖使用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使)用。

藝術家陳伯義更多作品相關連結:http://www.flickr.com/photos/stfanchen

註:AOFA觀察者2011.05-2012.03期間發表之文章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