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 全站文章

日日春專號_引言

文|楊佳璇

日日春專號

日日春

作詞:陳達儒 作曲:蘇桐 演唱:鶯鶯

阮是日日春 日日悶 天光開花到黃昏;

紅花點胭脂 白花抹水粉 開花等待蝴蝶群;

阮是日日春 日日愁 怨嘆終身誰收留;

雖是薄命花 日日也清秀 不是為著愛風流;

阮是日日春 日日苦 怨嘆快開快落土;

日來受風雨 夜夜凍著露 生成薄命無奈何。

 

今天是壬辰年二月二十九日,國曆2011年3月20日。觀察者進入改版第一期,時值春分,選取台灣民謠《日日春》作為本期開場,,並以「日日春」為題替專號命名。《日日春》這首歌發表於1937年,由臺灣勝利唱片公司發行之流行歌作品。由於譜曲的方式很適合歌仔戲的表演方式,因此,在當時經常被歌仔戲借用,當角色中出現深宮怨婦時,通常就以這首歌作為過場表演,表達劇中角色不受憐憫之情。

這首歌曲以花朵暗喻女性,反應當時女性角色的悲情。對照於今日性別議題的論述上,不論是花朵的象徵性及歌曲情境已不適合拿來作為今日女性形象的寫照,反倒像是制式的想像。本期日日春專號,藉著歌曲的開場,試著延展出性別議題現況的觀察及討論。這次我們先以2011年底高師跨域所研究生徐敏思以自己的身體提出對於古蹟拆除的抗議為例,論述女性身體行為的社會政治性。

影評的部分,郭任峰的〈愛的樣態〉談論今年開春票房熱賣的電影《愛》在情愛敘事上的限制框架。而另一篇李龍偉的〈生命與死亡的光束:讀張愛玲《小團圓》及衛斯的《男人與月亮》〉,屬於一篇書摘,從張愛玲遺作《小團員》中的文字拉出對於魏斯繪畫作品的閱讀想像。

除了文字論述的部分,觀察者邀請藝術家林宜寬展出其作品─《手風景》系列,以線上展覽的方式展出。而專欄「誰來我家」,則由藝術家羅喬綾為本月家長,進駐網站一個月,以文字筆記的方式,與讀者於線上直接互動談論其創作想法。

性別議題的脈絡相當龐大,從酷兒、女性主義、身體都可以納入性別議題的討論範疇,因此,本專號此次發刊主要聚焦在女性藝術家身體上的創作,以此切入當代藝術在性別議題的現況討論。觀察者此次改版以節氣中的春分為出刊日,在下次出刊日夏分之前,將以持續進行的方式,不定期刊登相關議題的文章,逐步擴張出更多層面的討論。

另外,前陣子沸沸揚揚的台北文萌樓妓權古蹟去留問題,我們希望開放給關心文萌樓議題的寫手投稿,也透過這個專題讓妓權問題在不同平台上發聲。

註:AOFA觀察者2012.03-12「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期刊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