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Reviews 評論, 全站文章

熱血夏專號_開始也學院,撞牆也學院。

文|熊月檎(失業熊貓按摩員反核二運作)

EPSON MFP image
EPSON MFP image

近年觀察台灣各種獎項的得獎作品,似乎得以悟出得以從得獎作品中猜出評審成員的能力。累積幾年台灣藝壇與學院的各種動向與主流,便得以集合出藝術流派還是由藝壇大咖在影響的。再仔細觀察這些大咖的研究或文章,便能蒐集出他/她們心目中的各種關鍵字。

在台灣藝壇,要靠藝術創作生存下去需要先擁有「被認可」的光環,獲得認可的捷徑近期就是以獎項來取得曝光與被認真凝視與各種衍生機會。這也是目前學院的創作者努力得到各種獎項肯定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好好把握住機會,這個努力可讓你/妳變成藝術巡遊者,能養活自己的成功藝術家的證明。

在台灣的創作者何其幸運,一年政府主辦的獎至少有三大獎可投,獎金最高達五十萬,各企業、活動的獎項也不缺乏,獎金最高一百萬。在各種獎下形成的藝壇機制,卻也總是存在一種學院內部自給自足的隱憂,在狹窄的台灣更顯詭異。

台灣各種獎獎獎獎與學院的關係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並且獲獎者與學院的必然關係,也不是只有台灣才有的問題。之中最為被稱為「學院獎」的台北獎、高雄獎、桃源獎等,在二月第160期的《現代美術雙月刊》中,多位年輕藝評者已然給出了肯定北美獎作為學院獎的理由,但年輕的藝評者沒注意到的是,他/她們每一個都來自學院,終究已箝制於小小的台灣藝術生態。

學院只是藝術機制下的其中一種體制,但在台灣學院的全體卻幾乎是支援市場、學術、機構等體制的主要力量。藝術學院的教師是學術研究的生產者,同時擔任各行政機構/基金會各類補助的評審委員,跨域一點的話更是為市場背書的最佳寵兒。

近年藝術家之蛋都流行考研究所,流行從學院出身然後得獎翻紅,學生焦慮的走著學院老師創造的安全途徑,期待順利打入與師長關係的台灣藝術環境。聰明也如學生,要攻台灣藝壇的前端,不可不知曉機制運作,讓充分地浸泡在各種台灣藝術機制中的學院老師口沫橫飛的以理論灌頂,有意無意地讓terms若隱若現滲入創作者的語言系統中。

「被認可」對台灣的創作者何其重要,人脫不了柴米醬醋生存事情,獲不獲獎代表未來能不能確立生存能量或者就地轉行。

如果你/妳的作品/研究在某個強調理論的學院中不談幾個關鍵字的理論,作品也就少了三成被肯定的機率。如果你/妳的作品/研究不活在當代城市氛圍,便也少了讓老師或學校正當存在於該地的成因的一個百分點。如果你/妳的作品/研究在某個偏左派的學院中不談某個框架的文化,就在同儕間少了一個理直氣壯的光圈。

相反的,如果作品課題或研究核心切入對象心中喜愛的正懷、鼓勵了學院的存在、凸顯了他/她的生存意義或課題興趣等,便得以更上層樓;蒐集出各種流派的重要關鍵字,便得以生產出合乎主流、具有獲獎冠軍相的佳作,同步獲得體制與市場三重認可惠賜凝視,藝術家得到機會繼續見縫插針維持機運,走上藝術家該賺的錢該享的福之軌道。

或許,這些不得已,除了以江蕙歌聲來舒解,讓我以生於共產體制複雜歷史的非中心國家捷克作家的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做為隱喻開端:

「托馬斯在最後做的都是他覺得一點都不重要的事情,但這種感覺真美,並且可以體會這些人的幸福了。『Es muss sein』(德文:非如此不可)反而像是個吸血鬼,時時吸吮著他的血液。」

配圖2 Samuel Johnson Dictionary以及另一位Samuel Johnson[1] “Dictionary” 的序言:

「這些處於社會低層且靠勞力吃飯的人,命運使他們因恐懼邪惡而勞動,而不是因為受真善美的吸引而自動自發。他們受責難,沒有任何得到獎勵的希望,偶一的疏忽就會受到懲罰、身敗名裂,他們成功了也不會有任何掌聲,很努力也不會有任何報酬。在這一群不快樂的人中,有一個就是編字典的人。」

做為一個旁觀他者,無論高低藝術,藝術給我們的美學情感生命哲學的感動或者衝擊似乎被學院太多的「非如此不可」牽制,而藝術文化歷史的各種生命感性實質樣貌也在扁平中。除了開著自己脈絡的花朵同時期待光環成為繼續下去的理由,或者做個寫字典的人。不只是藝術創作,那些默默進行自己心目中寫作課題的研究者,也應是在光環之外值得閱讀的誠實生命熱血痕跡。

[1] 塞繆爾‧詹森 (1709-1784) 是集詩人、散文家、傳記家及文評家於一身的英國大文豪,在牛津字典尚未出版前,他所著的《詹森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為英國最重要字典。

 

 


專題主編/編輯台

2012熱血夏專號Slide2

朱天文看電影《戰火浮生錄》看了三遍,就是為了把片中俄國詩人的這首詩記下,

     如果你等我,我會回來。

     但是你必須耐心等待,

     等到日頭西落

     等到天下黃雨

     等到盛夏的勝利

     等到音訊斷絕

     等到記憶空白

     等到所有的等待都沒有的等待。

                                                           ——— 節錄於朱天文《有所思》

初夏,熱情來自於無盡的等待,

等待盛夏美好的相遇。

觀察者編輯台在夏號專題裡,特別規劃青春「熱血」的主題,

採接力的方式於炎炎夏日的三個月期間內( 2012.6.21-9.21),

展開一場跨越世代的熱力交會。

首先開跑的題材有,談大逃殺的創作生態、作為藝術認可的「熱門」路徑、藝文空間的在地實踐,以及從好萊塢和東亞的一些校園電影,來看校園文化與社會脈動的呼應關係,等等,都將接續地在此匯聚,體現青春、釋放熱血。

註:AOFA觀察者2012.03-12「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期刊

Share This: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