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沉香問
一次與朋友的午餐,新聞播著尼爾.阿姆斯壯辭世的新聞,這一個劃時代的美國英雄,在他說出那句名言「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之前,離開這顆星球到太空旅行,只能是個幻想。然而這個幻想的旅程居然能被實現,並且真實得讓我每次在看到登陸月球的錄影片段時都還能感動,就像某個在那1969年底守在黑白電視機前準備見證歷史的美國人一樣。這些新聞的後半段不約而同地提到關於阿波羅11號及阿姆斯壯踏上月球表面,曾有人提出質疑,並且認為這段影片可能根本是造假拍攝出來的。姑且不論這段影片的真假,在我們生命記憶中,從新聞媒體、大眾影像如廣告、電影反覆撥放,我們從來不曾踏上那顆星,卻也已經「到此一遊」過了。然而我們怎麼實踐這種不曾去過的旅行呢?
本次秋季專號收錄四篇文章,首先是詹黃〈古龍武俠小說中的遊客凝視〉從古龍小說中的旅行作為主題,挖掘古龍筆下主角們如何完成旅行這件行為,而古龍則是從他對常民生活的描寫,展現異質文化的碰撞(不同背景的主角相遇,留下韻味深長的對話),進而建立了他對旅行的獨到見解。
第二篇文章〈小說家的幻想旅程〉則是作者以閱讀施叔青《行過洛津》後,反思我們讀歷史、懂歷史,卻無法從教科書上「感知歷史」,因為我們缺乏畫面。而所謂的畫面並僅指視覺性的,也可以透過文學家使用歷史的考據為基所撰寫出來的小說,即便書中主角為虛構,交錯著現實風景和史事,依然能夠與我們的集體記憶對話,因此,所有的歷史之於我們,才能真正產生完整的意義。延續感知這個概念,第三篇由楊佳璇撰寫的〈聲音的紀錄與敘事: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劃〉,以藝術家澎葉生、許雁婷共同發表的作品為題,探討聲音如何作為「記錄」的媒介,而「聲音紀錄片」不具有視覺影像,而其意義又該從什麼樣的角度來探討。這個作品發表的展場強調聲音的敘事,多道聲音由不同的播放器中傳出並在異質材料間反射傳遞;而聲音內容更是常民的、傳統的,讓參與者從最低限的感官記憶去體驗這件作品。